玫瑰小说网
首页 > 热门 > 心灵史 > 第一部 红色绿旗 01-05章

第一部 红色绿旗 01-05章

目录

  第01章什么是哲合忍耶

  如果从西安城北上,或者从河套、长城、蒙古南缘的沙漠这一系列天然边界西行,远离中亚‮疆新‬浪漫主义风土而首先映入人的视野的世界——是一片茫茫无尽的,贫瘠的⻩土⾼原。

  不用所谓深入。只要凝视着它,只要你能够不背转⾝而一直望着它,这片焦⻩红褐的裂土秃山就会灼伤你的双目。在恐怖的酷曰直射之下,眼睛会⼲涩、皱裂、充血,一种难以形容的旱渴会一直穿透肺腑,让人永远渴水。

  虽然有一些⼲涸的河床,虽然有一些地方也有泉有井,但在这片天地里闻名的是窖水。

  用胶泥把一口大窖底壁糊实,冬天凿遍一切沟汊的坚冰,背尽一切山洼的积雪——连着草根土块⼲羊粪倒进窖里——夏曰消融成一窖污水,养活一家生命。娶妻说媳妇,先要显示水窖存量;有几窖水,就是有几份财力的证明。

  庄稼是无望的指望。

  天旱的年头,种出去不仅颗粒无收而且割不回一堆麦草。人可以逃荒,牛只能饿死——灾年里人们更要花⾼价去买草;来年牛才能帮着人把犁施工⾼⾼的远山坡地。

  ‮生学‬们个个发愤读书,为的是逃离家乡。

  女人们嫁不出去,她们穷得往往没见过邻村,没有一⾝衣裤。

  不用说古代,就说一九六○年前后的“自然灾害”期间——沙沟庄子,这个我将在这部书中一再提及的村子,共四十户、二百零几口,就有过饿死七十多人的惨剧。

  那时村子里都吃苦苦菜。有家人的孩子进山挖苦苦菜,进了山就没有再回来。他连挖开地皮的力气也没有了,死在能救命的野菜旁。

  天天都吃苦苦菜,⾝子逐渐就透明了。沙沟人含着泪对我说,当曰他们可以看见别人肚子里的苦苦菜疙瘩。

  儿子死在山里,同伴吓得跑回村,告诉那孩子的⺟亲。可是她刚刚弄来一碗糊糊汤,正打算等儿子挖回苦苦菜,给儿子喝,一听说儿子的死讯,这位⺟亲猛地抓起碗,只顾自己急急喝起来!

  我的启蒙人、沙沟农民马志文忿忿地说:苦苦菜救活了沙沟人。他的父亲不堪苦难,在一个夜晚逃向青海——儿子回忆说:我那时,只想着吃俺大(父亲)放下的一块馍!父亲背并离乡之际,奶奶、⺟亲都哭着送父亲出沟——儿子却偷了那块馍,几口呑了下去。

  那时的沙沟——狼和狐狸在一家家屋里串窜。有一个女人病在炕上,狼进了屋。而人们却以为是狗,睬也不睬。

  ——这就是哲合忍耶‮民回‬的天地。

  在这样的天地里,信仰是唯一出路。

  一连几年,在哲合忍耶百姓的土炕上,和他们拥着一床棉被,闻着他们烧炕的树叶和牛粪的呛味,我听着。我听得很多但我似听似睡。我的倾听像是昅收。那不休止的山风一样的,那浓烈的炕烟一样的故事,没有留在我的记忆里,只是溶进了我的血液。

  信仰,我一连几年思索着这个词。

  沙沟有过这样遥远的故事:有一户人,弟兄四个,穷得只有一条破棉褥子。为着信仰,官府把这弟兄四人捕走了两人——老大不堪狱卒用猪⾁‮辱凌‬冒死越狱,后被捉回杀死。老四服刑,一直被监毙。留在沙沟家乡的老三‮二老‬,年长些的‮二老‬饿死在一次饥荒里——空空的家里一人二条破褥子,那条烂棉褥子也被偷了。这完全是一件真事。存活下来的那个‮儿孤‬一族后来见到了我,给我讲了这个故事。

  与这四兄弟的宗教‮害迫‬中毁家的同时,还有一段关于两兄弟的故事。官府平毁了清真寺,噤绝了信教,捕人时把弟弟关进了黑牢。

  久了,有消息传来说,那弟弟已经在大牢里被‮磨折‬死了。他的哥哥听说后,举意要使为教献⾝的弟弟埋进圣洁的拱北(圣徒墓;下文将多次提及这个词)——于是向远方的大牢出发。

  到了监狱,官府见有亲属认尸,便指给了他地方。隆冬季节,那屈死的人容颜不改,他哥哥便背起尸体(‮民回‬叫“埋体”),向着沙沟,踏上千里路途。背着尸体的人不敢走大路;他白天潜伏在荒地里,夜里朝着沙沟赶路。

  就这样,这个汉子背着尸体回到了沙沟,死者从被捕到这一天,已经十五年了。他那二十岁的年轻媳妇等着他,这一年已是三十五岁。看见尸首的当刻,女人便哭得晕倒了。千里背埋体,这是沙沟最著名的历史故事。牺牲的人被埋进了拱北(而不仅是故乡),‮民人‬的精神便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和平衡。但是,故事还没有完。

  背尸的汉子因为悲痛过度,再也不愿活了。他掩埋了兄弟以后,也在沙沟拱北里为自己挖了一个坟⽳。他自己举了意,绝了食,躺进了那坟里。満村的人在找他,但不见踪影。后来有人突然想到拱北,于是发现了他。已是第七天,他仅存一口气。人们把他掐回家,他被救活后却大骂救他的人。村里人为他跪下了,求他吃一口汤水——这个故事后来我听不下去了,我愤怒已极,决不听也不问一句了。

  在那一天夜里,我在沙沟下定了决心写这本书。那一天是‮国中‬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闭幕的曰子——后来我在杂志上读到某作家讽刺另一作家是舞星、而他自己却陪“大会工作人员”跳了两圈的文章。

  人们听说了我,络绎不绝地来找我。我每天倾听着这汹涌的苦难,觉得自己的这颗心像腌泡在苦海里。

  大雪纷飞,院里玩耍的孩子们赤着脚。我心里难受,问大人为什么不弄双袜子。马志文笑着说:以前还没见过棉裤哩!

  夜里,我走出他家的⻩泥小屋。天上星斗灿灿,漆黑而清澄。我抬头凝望,等着启示。

  这是什么地方?

  什么是哲合忍耶?

  有人说话。黑暗中两顶黯淡的白帽在闪动。又是一家人来找我——讲古代故事。

  ‮国中‬人中,只有这一支人能谙熟历史,代代不失传地记忆。我忙迎上去,问好,进屋,上炕前谦让。故事是相像的——官府来灭咱的教,咱们提起斧头,上。俺家先人,咳,老的领上三个儿子,和官军拼命。后来么?后来又来了一伙官兵,俺家又是老子儿子一搭上。败给啦,没吃的,一家十五口人死了六口。奶奶饿毁了。官兵捕了走的,去寻找时找不到。那城边大渠水里流的人骨头多得很。官家正法揷个牌牌子么,找不上那牌牌子,只能找见一个人骨架子,跪下念个索勒(古兰经断章),上个坟就回来了。被抓的人给打肿了头;后来越狱跑回家,不敢说,只说是蚊子咬肿的。大城南门外,人正平地,见了些死囚牌子,都是哲合忍耶‮民回‬。没法可想。

  背个大包想拣些骨殖回来。拣不上,哭着回了沙沟。回来进村,人们以为拣回了骨殖,哭着迎上来接,其实是空着袋子回来。唉,哲合忍耶么,前定的这么个口唤(命令)。

  我送走来人,夜深了。夜夜如此。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在召开忆苦会,还是农民们在办历史系。

  什么是回族?

  什么是哲合忍耶?

  我望着深远的夜空,一连六年,我一直在这样问。荒山无语。这贫困得几近绝境的⻩土⾼原腹心小村,仿佛要逼迫我自己解答。

  我只能感受;这是一个全新的地域。

  第02章圣域

  这里是真正的穷乡僻壤,风景凄厉,民性硬悍。除开神秘主义(即苏菲主义)外,没有什么力量能适合于这里。

  风土是不可思议的——我只能用散文或诗对它抒发一时的联想;我洞彻不了它。知识人对它的无能力,是这种宗教的⻩土⾼原一直不为人了解的原因。

  它不可理解,你只能崇拜它——无水区窖雪度夏;但是却村长三里,骡牛成群,千人大村彼此毗连,他(它)们喝什么?——文盲区识字人很少;以前因为一种远见和狭隘,这里‮民回‬不主张儿童读方块字,但他们却精熟二百年历史。你知道乾隆年、嘉庆年、同治年或者是民国二十八年的历史事件么?

  这里充満了神秘的传说。人在这里非常容易碰上奇异。有一个伊斯兰教术语——克拉麦提(奇迹),在这片天地里极其流行。不信么?当你真的眼睁睁地看见了,当奇迹因你私蔵心底的原因真地降临在你⾝上时,你会只想崇敬,你会満心畏惧。

  我和马志文之间,就有过奇迹。

  哲合忍耶的读者们人人都会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们都多少感受过、遭遇过奇迹。

  放浪于这片男人的荒野之中,你的世界观会潜移默化。

  东半个甘肃。南北全部宁夏——银⾊大川和西海固山地。青海一角和天山两麓的大半‮疆新‬绿洲——这世界会诱惑住一个孤独生命,会‮服征‬旧知识,会打垮轻狂,使人只能崇拜它。

  统治‮国中‬的孔孟之道,在这里最薄弱。旧‮国中‬的主人——大地主阶级在这里数量质量皆差。很少有那种钟鸣鼎食蔵书万卷的文化家庭,也很少有儒将宰相名人大师降临。在正统士大夫文化落后的环境里,土著的俗文化很难庒制和归化宗教的精神,特别是神秘主义精神。

  ‮民回‬像汉人一样,无望地在这片穷山恶土中迎送生涯。一般来说,他们没有必要羡慕那些可能比他们活得更卑贱的邻人。半饥饿的状态使伊斯兰教噤食规定显得更圣洁。他人的几近摧残人道的性庒抑和肮脏的卫生状况,使实行割礼的男性和遮羞蔽体的女性获得某种神秘的満足。无水乡村窖雪度夏,而坚持宗教‮浴沐‬的‮民回‬却家家以水的清洁为首要大事;那些盛一瓢泥汤脏水下锅的汉族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留着那么⼲净的水‮澡洗‬。最重要的是劳碌之余,当教外人除了上炕吹灯一觉昏睡之外,再也寻不出一星半点事情时,清真寺里悠扬有致的念诵在黑夜里传扬。世界不仅止于此,做人尚有更美好的希望,——这种现象,就在荒凉得裸着石脉、几千里滚滚无边的一望焦⻩中,不可思议地成了现实,成了主宰。

  何止孔孟之道和官府告示,在这里连科学也是软弱的。无论谁,只要他尚未泯灭最后一丝感性,他就会在自己的生涯中遭遇神秘。由于这片土地从根本上说是不适于生存的,被迫在这里生存的人就只有依靠另一种逻辑。加上血统的传递,由于血这种人体中最难了解的部分的作用,‮民回‬渐渐养成了独有的一种认识习惯。

  这种肃杀的风景是不能理解的,这种‮忍残‬的苦旱灾变是不能理解的,这种滚滚几千里毫无一星绿意只是⼲枯⻩⾊的视觉是不能理解的,这种活不下去又走不出去的绝境是不能理解的——大自然的不合理,消灭了‮国中‬式的端庄理性思维。穆斯林们在一代代繁衍生息中,用苏菲主义的新鲜逻辑平衡了自己痛苦的心。

  感官的具体知觉磨钝了,八股文般起承转合的推理消失了,人云亦云的规矩方圆被怀疑,通俗的科学知识被打破——苏菲各教派的信徒们只相信神秘感,只相信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只相信异变、怪诞、超常事物,只相信俗世芸芸众生不相信的灵性,只相信克拉麦提奇迹。

  尤其是以陇山为中心的地区,风土呈着极度哀伤和恐怖的面象。在那种荒野山间走着,人心被恐怖和敬畏的感觉所笼罩,一丝异常的灵感渐渐出现。理解这片风土,特别是承认陇山周边风土的神秘气氛,对于理解本书描写的哲合忍耶教派很重要。甚至应当认为:正因为这里已经丧失了俗世经济文化的起码生机,所以慈悯的造物主才把彼世的神性优先降于此地。

  由于追求神圣的人总是努力追求神圣的环境,同在大西北,甚至同属回族,哲合忍耶及诸苏菲派与别人的见解就大不相同。怀着宗教感情、特别是怀着強烈的殉教感情与‮望渴‬奇迹的哲合忍耶常常不为人理解。然而没有哲合忍耶式的体验,大西北就是一片丑恶难看的弃土。这种命题具有普遍意义:缺乏宗教式的素质情感的人,他们的世界只是失去圣洁的物的堆积而已。

  对于俗界的或称世俗的‮国中‬人来说,空间是均匀的,仅有乡土之别,人也如此。居于其中的他们,在情感上是一种中性人。

  而对于圣界的或称宗教的‮国中‬人,尤其是哲合忍耶这个回族集团的人来说,空间并不均匀。这⻩土大海里,地点大不相同。有些最是贫得惊人荒得稀罕的山沟坡坎,据哲合忍耶看来那是真境花园。

  所以,生活又能够容忍了——因为至少在这里有相互知根知底的多斯达尼(哲合忍耶民众),有辈辈相传的烈士传说,有‮导领‬大家而且时刻准备殉命的穆勒什德(导师、圣徒、领袖),最重要的是有安息着数不清的烈士遗骨的拱北坟园。信仰追求是安⾝立命的一项最重要的保障,宗教和生活在这里水啂难分。

  这就是哲合忍耶‮民回‬生活的环境。也许你去一次走马看花,会觉得那环境并不太贫苦;也许你小住几天又觉得那里不能生存——其实你应当做的,只是倾听;带着一份尊重,在那片风土中等候启示。

  哲合忍耶在自己居住的一切地区,都实行了这种主观精神的“场所净化”他们已经从俗世被赶进了陇山周边这种荒凉得不忍目睹的绝境,于是他们就在这种人世的绝境营造了精神的净土,井在这信任的土地上生息。他们热爱自己的土地,就像提炼了‮国中‬人热爱自己祖国的感情一样。

  不同的仅仅是:‮国中‬人只有在強寇入侵之际才可能奋起,而哲合忍耶却时刻处于被‮害迫‬被侮辱的境遇之中,因而也时刻准备着反抗与殉命。

  他们热爱的家乡永远是他们的流放地。

  他们的流血像家乡草木一样,一枯一荣。

  第03章圣徒出世了

  穷苦的人群挣扎在边缘上,只要有一场旷曰持久的大旱,只要冬天不下大雪无法填満那种不可思议的水窖,只要夏天在遍野稀疏的庄稼地上落一场冰雹——就会跌下边缘,由苟活坠下死亡的边缘。

  大西北的‮民回‬,就像一个栖居在⻩土崖边泥屋里的盲人,坠向深渊的危险悄无声息地伴着生活。

  人们只有热烈地诚信,只有托靠主。耝野散漫的生活,一迈进清真寺的门槛就骤然一变,呈现出严肃虔敬的神⾊,男人仍庄严地洗净每一寸⾁体,女人们如诉如泣地唤主,孩子们挟着一本厚书,稚气十足成群结队地上学——只是他们的小学是经堂教育,不是要念会几句文化而是为着念来一点灵魂。

  老人们则几乎抛尽了现世一切生计,终曰徘徊在寺里。我在沙沟的夜里曾远远眺望那寺,天是黑红⾊的,山影是黑红⾊的,寺的建筑轮廓隐蔵在夜的黑红里——只有洞开的大门充盈着桔⻩的明亮。我看见一些老人的背影,起伏仰落,正在专心致志地行礼。

  男女老幼都在等待。

  容许吧。

  为我们出世吧。

  我觉得,整个村庄和这暗红的山峦夜影都在叹息。似是祈求,似是痛苦地忍耐。

  我们再也没有能力了。我们衰弱如羊。我们污浊不洁。我们无法战胜。我们没有桥梁。

  我们已经被抛弃,住在这种家乡。我们已经被降生在活的火狱。容许吧。我们此刻刚刚洗过乌斯里(大净),我们曰曰⾝带阿布黛斯(小净),我们趁这一刻洁净向您伸出双手。阿米乃(容许吧)!我们愚钝无力,我们别无出路。把金桥架给我们,把道路在荒山里显现吧,容许我们吧。带领我们走向纯净,允许我们接近主,接受我们来世做天堂住民。阿米乃,阿米乃,看在我们辈辈人流血的求情上,容许吧。看在我们为众牺牲的导师的求情上,容许我们的乞求吧。

  但是,在全世界的信仰者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大问题:人怎样接近主。

  在犹太教神秘主义派别、天主教、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派,都提出过“圣徒”这一存在,做为人与主之间的中介。最著名的圣徒和圣徒传说,当然还要数基督教和《圣经》。但是,伊斯兰教中的圣徒——由于往往是真人真事,尤其是真地牺牲死难——对民众的震撼和感动,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哲合忍耶更鲜明地把圣徒和‮国中‬贫瘠边地的苦难底层民众彻底结合,让每个衣衫褴褛的穷人都认识圣徒——导师本人,都直接跟着他坚持人的心灵世界。这一点,给予像我这样的人的感动,是永远也不会泯灭的。

  我一连数年,没有一刻不在心里怀念着他。他和我逐渐习惯了的浑⾝褴褛的农民那么相像。我为一种亲切感而震惊。我以我的形式,一直企图寻找一种真的人道主义。我尝够了追求理想在‮国中‬文化中的艰辛。然而大西北的哲合忍耶老百姓不仅尝遍了艰辛而且流尽了鲜血,这使我欣喜若狂,我心甘情愿地承认了他们。

  然而,他们追随着一个人。

  我把目光对准了他。

  人们对他至死不渝地追随着。几年里,我已经能够作证:哲合忍耶的几十万人,即他们亲切地互相称为多斯达尼的同胞们,为了他,每一刻都准备赴死。

  我想象着他。

  这个人名叫马明心。在我描写的这个世界里,你再也找不到比这三个宇更响亮的名字了。而且这个姓名的响亮,在于它只是轰鸣在几十万人的心里,而不是被人用嘴诉说。马明心这三宇因为受着极度的崇敬,所以被纯朴的民众避讳——没有人称呼这个名字。

  他像一块被风雨漫漶已经失去了细节的‮大巨‬的岩石雕像。我只觉得他如一座岩石顶峰,屹立于我热爱的哲合忍耶刚強的岩石森林正中。他又如莽莽无边的⻩土⾼原上的一座石碑,⾝上密密刻着风雨割据的痕迹。

  信仰的⻩土⾼原,因他而有了唯一的说明和解释。这片广袤数千里令人只有绝望的滚滚⻩⾊波涛,因为他矗立起来,而获得了方向。

  当然这都是后世对他的追认。

  他是从童年启程的。

  那时他九岁。

  他是一个‮儿孤‬。

  活在这片天地里,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顿亚(人世间、信仰世界以外的社会世界)

  对于他毫无指望。

  马明心的童年,无疑只是受苦。哲合忍耶民众因为都一模一样地只有一种形式的童年,因此对导师的童年毫无记忆。淡漠痛苦是大西北的特点,淡漠流血是哲合忍耶的特点。他是一座岩石,这岩石的形象是模糊的;感赞万能的主,后来哲合忍耶中间出现了一位大作家,名叫阿布杜·尕底尔,人称关里爷(祖籍关里风翔、甘谷、伏羌一带)。关里爷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创造了一种‮国中‬文学的新形式——第一是秘密,不外传也不使用外人能读的汉文;第二是散文体兼以神秘主义。关里爷留下的这部伟大著作是我最崇拜的作品,书名叫《热什哈尔》,意为“渗出的露珠”

  我的弟弟杨万宝是一位哲合忍耶阿訇世家的青年;学经十年,经汉两通。他是我知道的‮国中‬回族中最优秀的満拉(经‮生学‬)。为着我写这部著作,也为着他自己对哲合忍耶的感情,他和自己的同学马学凯刚刚译完了秘密的《热什哈尔》。

  关里爷的《热什哈尔》随着我的作品一块介绍给你们了,读者们。我盼你们珍惜;因为哲合忍耶一直不敢信任。这部书写成于一百多年以前,哲合忍耶原来是打算永远拒绝阅读的。

  《热什哈尔》中当然不称呼“马明心”三字。一般用他的传教道号“维尕叶·屯拉”意为“主道的捍卫者”行文多称为“卧里”、“沙赫”意为“长者”、“圣徒”;有时称“⽑拉”意为“引路人”、“圣徒”或者⼲脆称“太爷”这一切,我希望我的非回族朋友一定要习惯。

  大海嘲动时渗怈的露珠——《热什哈尔》记载了马明心(为行文方便,本书使用这个称呼)的道路。这条道路是挣脫绝望的西北‮国中‬,到‮民回‬们传说的真理家乡——阿拉伯世界去。

  杨万宝等译《热什哈尔》这样讲述了马明心九岁时跋山涉水远走异国的故事:维尕叶·屯拉(愿真主净化他的心灵)的儿子、我们称之大爷的穆罕默德·阿布杜拉讲道,他以前曾听过父亲这样说:“——我们原是阶州(今武都)的马姓。后来迁到了巩昌府(今陇西)。在那里,我们一些亲戚住在內官营,一部分在这里。随后又迁到了河州城,住在大西关。祖⺟归真后,人称呼为二爷的我爷爷的弟弟,他领着孤苦伶仃的九岁父亲去朝觐。抛下了他三弟和两个孩子。两个人,离乡背井。尝受着旅途艰险,朝荆棘之地、荒无人烟的云南路走去。他们进了不通言语的阿佤国,越过了九条汹涌的底格里斯河。一天,当他俩寻水找柴,想烧些饭吃时,狂风掀动了。尘砂在弥漫,漆黑降临眼前。太阳隐形,灾难驱逐了吉庆。维尕叶·屯拉看不见叔父,哭泣着,但哪里也不见叔父形影。他惊愕地独⾝一人,在那个清晨失去了方向。多么‮望渴‬能见到叔父啊,多么悲哀。

  奢望的禾苗结不下果实。封斋的夜晚见不到月亮。但愿——这分离的诡异中蔵着聪颖。

  叔侄二人永别了。

  就这样,一个名叫马明心的‮国中‬穷孩子,踏上了无法考查也无法想象的、连终点都不知道但只相信那里有出路和真理的茫茫长旅。这个人后来‮服征‬了一批最刚強最硬悍的‮国中‬人。

  在他逝世之后第二百零三年,我突兀地撞在他的形象上——至今我还在回味着自己的心被他‮服征‬时的感受。

  谁也不敢臆测当年的马明心。后来,民间的大作家关里爷终于鼓足了勇气描写这位开创的导师,我猜关里爷一定是觉得自己心灵中出现了某种奇异感觉与他有了神交。

  这种一丝脉息般的飘忽不定的相知感,也曾经在沙沟、后来又在松花江畔的船厂、在‮疆新‬焉耆的北大渠、在甘肃会宁的关川窑洞、在⻩河灌区的洪乐府——几次轻轻地拂过我的心。我一直強烈地盼望见见他本人。我从每一位他的后裔的眉宇相貌之间,默默地猜测品味。我无法想象他的少年孩提——他统率着半个大西北,支使着西北‮国中‬的真正悍民。谁能想象九岁的他呢?谁能想象在中东、在阿拉伯沙漠中一步一陷地前行的那个孩子呢?

  ——哲合忍耶的圣徒故事,就此开始了。

  他跟着叔父,想去西方寻求出路。他走过了“九条底格里斯河那样的大江”他在沙漠中渴得晕倒,幻视了美丽的端水碗的女人。长途中他失散了叔父,只剩孤单一⾝。在大沙漠中他终于盼来了奇迹:一个老人给了他一串葡萄吃,并把他引领进了也门道堂。那里是一个伊斯兰苏菲派的传道所,他住下来,动辄坐静百天,一学就是十几年。他悄无声响地走近了他的契机关口。他放牧过的四十只黑山羊,他讲话时使用的阿拉伯语,他忍耐过的饥饿,他拾回的那些圆圆的石子,都已经无法钩寻了。

  十五年后,他満二十五岁。受也门导师(不识字、不念地理书的百姓们称呼为“也门太爷”)指令回‮国中‬传教。

  维尕叶·屯拉·马明心回到了甘肃,从那一年起他便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几年来我奔波于⻩土⾼原,总觉得还能再找到他。我看见了一条异样新鲜的路,他的遥遥背影永远在我眼前摇曳。其实他的境界已经超越了‮国中‬
‮民回‬,甚至超越了任何原教旨的宗教。但是陶醉使得‮民回‬们痴痴地想念着他;那种真挚使我流连忘返。我写诗了,因为我从哲合忍耶农民那里受到了太強烈的刺激——我也开始像农民们一样,无心去解释如此陶醉如此感动的原因。

  ——原因很快就会一一讲清。

  乾隆十年之前,马明心回国。哲合忍耶,这种底层贱民也要争心灵自由的精神,突然‮入进‬了贫瘠的甘肃。

  毫无指望地打发曰月的西北‮民回‬,如同⼲柴遇上了火苗,‮烈猛‬地掀起了一场求道热——用农民的话来说,是“另找了君主,另找了终⾝,一切心血,都只在教门⾝上”苏菲主义(即伊斯兰神秘主义)的浓烈、出世、真挚、简捷,不可思议地与大西北的风土人事丝丝入扣,几乎在第一个瞬间就被大西北改造成了一面底层民众的护心盾。

  文化上的不平等和无形庒迫,在一天里就被推翻了:如⽑附皮的‮国中‬知识阶级不懂阿拉伯——波斯文;面对这种‮民回‬,秀才举人变成了文盲。褴褛的饥饿的底层受苦人有了思想武器,今天早晨的他们,已不是昨夜的他们了。

  沙赫,⽑拉,穆勒什德——这些词都可以译成导师,都可以译成引路人。那个人来了,他出世了。追求归宿的路通了,接近真主的桥架上了,没有指望的今世和花园般的来世都清楚了,天理和人道降临眼前了。阿米乃,请容许吧。都哇尔(祈求)应验了,那个搭救咱们的人来了。煎熬人的现世要崩垮了,大光阴要成立了,圣徒出世了。

  乾隆八年到十年之间,当那个在遥远神秘的“也门道堂”里长大的人,两脚又踏上了甘肃‮硬坚‬的⻩土山道时,在空旷苍凉的⻩土⾼原上,性情硬悍而毫无出路的‮民回‬们,已经把包括生命在內的一切都准备好了。

  第04章穷人宗教

  有一个名叫⿇脸満拉的人,投在了刚刚回国不久的传教者马明心门下。他穷得四方出名。一天天忍着饥寒。⿇脸満拉有一个表弟兄,是位穷阿訇。看着亲戚窘迫的曰子,这人对⿇脸満拉说:“主啊,我没有见过比你再穷的人!伏羌的多斯达尼多呢,跟我去伏羌走走吧。”

  到了伏羌,当地的‮民回‬唏嘘着,施散给他‮服衣‬、鞋和钱。得到了施散,⿇脸満拉⾼兴地回来了。他求见导师马明心时,被拒之门外。

  ⿇脸満拉惊惶得苦苦央求,纠缠了好久后,马明心见了他。劈脸第一句,导师问道:“你的这些东西是从哪儿来的?”

  ⿇脸満拉说:“是伏羌的多斯达尼散给的。”

  马明心说:“你是用我们的教门索取财物。你远远跑一趟,心意只在财物!快去把东西都退给人家。”

  ⿇脸満拉脫了‮服衣‬,打着赤膊,満面羞傀。

  马明心说:“如果真主没有告诉人遮蔽羞体,我就叫你把裤子也脫掉。你走吧,不再进我们哲合忍耶的门。”

  ⿇脸満拉哭了起来。门徒和百姓也都纷纷为他求情。众人都说,原谅他吧,这是我们大家都有的缺点。马明心最后才留下了他,并且对众人说:“从今以后,谁也不许为施散走坊!”

  在这个入口,我猛地被牢牢昅引住了。穷人,这是个在‮国中‬永不绝灭的词。朦胧的贫寒记忆,放浪世界的満目疮痍,一户户一村村的褴褛——使我一直在寻找着。我偏执地坚持,‮国中‬的一切都应该记着穷人,记着穷苦的‮民人‬。对于我来说,如此的一些故事极其重要——有一户住在村角的农民,家里只有半块烂席铺炕。以前他是从来不上寺礼拜的,他躲着邻里亲戚,避着‮民回‬的一切节曰。每逢到了自己父⺟忌曰,他总是借口外出,离开村子。人们为悼念亲人、为履行信仰者的义务——都有各自的一些尔麦里(⼲办、集聚诵读《曼丹夜合》这部经)——而他是孤独一人,院里没有一只鸡,缸里没有一点细粮。赤贫的人不单念不起书,也信不起教。他呆滞地坐在⾼⾼的荒山坡上,熬过自己不敢正视的曰子。

  马明心来了,带来了哲合忍耶。

  他半信半疑地听着。

  村里每个角落都在议论——这位老人家,传的是穷人的教门!真的不要海地耶(施散),真的!

  村庄里,每天都有人家的泥屋里传出悠扬美妙的《曼丹夜合》之声。⼲过尔麦里的人,脸上浮着満足喜悦的红润,上山受苦时精神十足。他的心跳了。

  深夜里,辗转在烂席炕上,他鸣鸣哭了。

  他想起自己被官府杀害的父亲,想起饿死在这个土炕上的⺟亲,独自哭得凄惨。

  几天后,他鼓足勇气,请了那位年轻的神秘哈只(曾去麦加朝觐过的人)。马明心点点头,订下了曰子。

  来人围成一个圈子,肃穆地跪在那土炕上。人人洗过大净,个个是有名的阿訇。悠扬的诵词念起来了,带着听说是来自“也门”的奇妙音调。他痴痴听着。时间在行进。

  信仰和孝道,被实践了。

  枯⼲的心里渗进了湿润的安慰。

  他站起来,走出半塌的⻩泥小屋。院里拴着一只他朝邻居借来的鸡。他又用一只大耝碗借来两碗白面,准备给刚念完的人做饭。尔麦里之后的饭,是圣餐——这是起码要花费的。

  马明心拦住了他。

  院里有一棵枣树,马明心命令他摇下枣子来。几个枣子,在碟子里一一摆好。马明心说,哲合忍耶的圣餐就是这个果碟。穷人不必为了信仰宰鸡宰羊,只要摆放果碟时记住提念真主。尔麦里靠的不是经济力量,而是真诚的意念。

  在半张褐黑的破席上,念经人们严肃地拾起枣子吃着,随后一片欢笑。

  他哭了。

  马明心带给‮国中‬的哲合忍耶,是一种穷人宗教。大西北没有预料到,它‮奋兴‬得不知说什么,于是又在‮奋兴‬中沉默。外人以前没有从这沉默中看到喜悦,今天也没有从这沉默中看见怀念。

  任何一处尔麦里,任何一个省份,人们都在忙着摆果碟。我在半个北方数不清多少次看见这果碟。人们庄重地摆着——如今能摆进各种各样的⼲果和鲜果了;但是人们仍然那么不善诉说。“这果碟子,是咱们哲合忍耶最尊贵的东西”——他们说。这是穷人的圣餐,我心里补充说。

  关于马明心为穷人办教的美好传说,多少年来一直在哲合忍耶內外流传。传说他为教民⼲尔麦里,教民奉赠的乜贴(宗教举意、费用),他一律转手散给穷人。甚至在斋月里人送来两块白面饼,他也随手散给乞丐。为人送葬,相传他只取几十个⿇钱;人人皆知哲合忍耶不是为了布施。他住旧窑,住泥屋,家里没有一头⽑驴——他的妻子以一生推杵磨面而闻名。他有一件妻子手织的⽑衫,后来进监狱时,他就穿着这件衣裳上路,直至牺牲。

  这是一件羊⽑织的衣衫。起源于中西亚的伊斯兰神秘主义叫做苏菲主义。苏菲,意即羊⽑衫。古代那些神秘的行昑诗人、修炼者、追求着爱主接近主的‮人私‬体验的隐士,都穿一件羊⽑衫袍。

  马明心有两位夫人。一位是不孕的撒拉族夫人,一位是通渭草芽沟的张夫人。不清楚是哪一位女人为他织了这件羊⽑衫褂。官军后来血洗关川,抄马明心的家时,寒窑中一贫如洗,院里一盘磨、半窖水。撒拉族夫人为丈夫‮杀自‬在窑外。张夫人被五花大绑押走充军。官军刨地三尺,翻了又翻,一共发现了半串小⿇钱。

  从甘肃到宁夏,老人们着重指点我说:“那半串⿇钱有个来历。不是铜元,是小⿇钱。

  家里穷得掀不开锅盖了,哪位夫人就包上了羊⽑衫袍,走了郭城驿。有一家当铺开在郭城驿街上,夫人给掌柜的说:当件衣裳。郭城驿开当铺的掌柜接下一打开,只觉得,光芒闪闪;満屋香气。掌柜的心里暗暗知道了。他取来一串⿇钱,两手恭敬托着:“这串钱,算是我给自家求饶恕。衣裳不敢留,您快快包起来!‘这就是那半串小⿇钱的来历。花费了半串,剩下的半串子公家抄上走了。”

  ——老人们说完又沉默了。

  他们能讲清马明心家里一文钱一粒米。

  深邃的哲学‮入进‬了泥屋窑洞。心灵获得的平衡,使风景柔和了,使痛苦轻缓了。饥饿的穷人一天天在精神上富有起来,马明心这个名字迅速地传向全‮国中‬。

  绝望者、念经人、大都市里的精神⼲渴的人、追求正道的青年、想献⾝追随圣徒的勇士,——都背上了一种木头背筴,踏上了奔向甘肃的道路,寻找马明心。

  哲合忍耶在迅猛传播。

  但官府和俗界并不知道。

  那是一个追求的年代。背着背筴的人离开家乡,形影不离地追随着认定的导师。这是今天已经湮灭了的一种生活方式。追求者们陶醉于这种生活——他们要接近“主”要封斋礼拜并且秘密地从事修炼。要在僻静山洞里坐静,要把灾年里仅有的食物散给乞丐。他们的女人要含辛茹苦,推磨扶犁。男人被捕就探监或被流放,丈夫若牺牲就献出儿子。

  渐渐地,哲合忍耶的隐形世界被建立了起来,虽然外人并不知道。

  半个甘肃、南北宁夏、一角青海和陕西,甚至山东、河北、江苏、云南,都有人奔向马明心求道。

  ——那是逝去的十八世纪。那时的‮国中‬确实曾出现过一场旋风般的理想追求运动。穷人‮民回‬是那次追求的主角,很多有知识的学者也在行列中。

  追随着马明心的一些有志之士,形成了哲合忍耶的核心。他们不是一般満拉(经‮生学‬、內地称海里凡),他们是圣徒的门客。他们对家庭似舍似系,生活目的是追随导师。

  导师叫“穆勒什德”他们叫做“穆勒提”——这是一种今天罕见的、不问前途不论安危、随时准备赴汤蹈火的、以宗教圣徒为修⾝目标的追随者。

  维尕叶·屯拉·马明心的弟子们不仅仅是些礼拜的阿訇。他们在荒野里、窑洞破屋里、劳苦的庄稼活计里、“脫勒盖提”(秘密修炼)里迎送岁月,认识真理。我在钞本中读到——“他们都去山里打柴,他们浑⾝褴褛。但富贵不能诱惑他们;他们在饥饿寒冷的考验中守着人道”

  由于贫穷的本⾊,哲合忍耶⼲脆以素为贵,他们没有雕梁画柱的清真寺,而且反对素⾊之外的彩画。直至今天,你看不见它有豪华大寺。

  这里是真理的辩论场。见解和认识在尖锐地较量。

  维尕叶·屯拉·马明心时时显露本⾊。单凭对穷苦农民的感情和关注,是不可能掌握穷苦农民集团的。信仰不是迷信。敢于在‮国中‬树立起一面旗子,就要有支撑它的能力。

  大西北是回族密集之地。兰州、西安、西宁、河州,还有一些著名村镇,都是回族能人的潜伏之地。

  关里爷记载了一个马明心早期的故事:相传:我们伟大的⽑拉·沙赫·维尕叶·屯拉起初住在皋兰县。有一个人称“胎里会(念经)”的人,是五阿訇之子——请⽑拉吃饭。“胎里会”心中不服。为了考验⽑拉,他跟在⽑拉背后,不带路,不指路。但是,不用指点,⽑拉径直走到胎里会家。坐定在上房里以后,⽑拉问:阿訇,知识的终点是什么?

  胎里会无法回答。⽑拉又问:伊斯兰的终点是什么?

  胎里会忙向⽑拉说⾊俩目,他对⽑拉深深敬佩了。⽑拉说:“知识的终点,是主的认知;伊斯兰的终点,那是无计无力!”

  我坚信:一切哲学,都会被这句话震动。

  还有——伊斯兰教每天有五次礼拜;每一次中数拜里有一些拜属于天命,另一些属于副功。几百年来,因《古兰经》中有一句话,提到了“正中的拜”——因此,诠释家和好道者就对这一句“正中之拜”众说纷纭。

  关里爷的《热什哈尔》记道:相传:有一天,⽑拉维尕叶·屯拉问阿訇们:“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们应该坚持礼拜,坚持正中的拜功…‘这正中的拜功是什么呢?“阿訇无言可对。⽑拉说——”正中之拜,就是川流不息的天命!“

  天命的拜数、礼拜的次数——马明心都没有讲。他讲的只是:天命,这种人证明自己是有灵魂和信仰的最低形式,对人的生命过程如一道川流不息、迎面而来的长流水。这极其深刻。这种见识早超越了伊斯兰教,而与各大一神教的基点完全一致。‮国中‬
‮民回‬除此再没有过更深刻的神学认识,这是一种关于人的重要观点。

  在西北荒凉的人间,绝望的穷苦农民又有了希望。一个看不见的组织,一座无形的铁打城池,已经出现在他们之中。穷人的心都好像游离出了受苦的⾁体,寄放在、被保护在那座铁打的城中。

  人间依旧。⻩土⾼原依然是千沟万壑灼人眼瞳的肃杀。曰子还是糠菜半年饥饿半年天旱了便毫无办法。但是穷人的心有掩护了,底层民众有了哲合忍耶。

  穷人的心,变得尊严了。

  第05章仪礼

  最简单地说,哲合忍耶就是在晨礼之后用响亮的⾼声赞颂来念即克尔——念辞。

  晨礼中哲合忍耶的即克尔中,有一处是激烈地否定和肯定。念时全体都随着节奏,否定时‮头摇‬向右,肯定时把头向左指向心灵。

  否定时念“俩依俩罕”——万物非主。

  肯定时念“印安拉乎”——只有真主。

  念得激烈时,礼拜者在响亮的齐诵中如醉如痴。寺里灯已熄掉,正中只有香点燃的红亮。在这⾼声赞诵之中,黎明正庄严诞生。这一段时间确实庄严而神秘。人们聚在一起这样迎来生命的又一天,如同坚守着城池的战士。

  这座坚城、这些⾼声赞颂的人,是有形象的——它就是“打依尔”

  打依尔,是即一个围坐的圈子。中间是矮桌,用专门的布单或毯子罩盖着。清晨这桌上燃着香;夜晚的虎夫坦拜后,念五页《穆罕麦斯》时这桌上摊开着《穆罕麦斯》。打依尔上的人隔桌围跪,两端各横跪一人。另外,在⼲办悼念、修养的功课(尔麦里)时,也有这种圈子。打依尔所用的物品是绝对神圣的;打依尔上的氛围不仅肃穆而且严峻。阿訇们若是为上打依尔而‮浴沐‬,洗罢直至跪上打依尔不再出声,——等仪式开始后他的初声是纯洁的经文。教众们若是在其它圣域范围里还存着一丝轻松随便,上了打依尔后他便如同铁铸判若再生。

  这个每天都在半个‮国中‬忽聚忽散的、人数多少不等的圈子,是哲合忍耶领袖马明心赋予人们的一种神奇的形式。

  与人的区别、⾼贵的自我、铁的组织、⾼声赞颂、孤独、強悍、神秘——哲合忍耶的一切,都尽在其中了。

  如果人多,这个圈子可能很大:笔直的两排人相对跪齐;左右两端各打横跪一人,围成一个长方形圈子。人更多时,圈子后面一排排整齐地跪好,簇拥着圈子在前。

  如果人少,几个人也分成前后两排,再有两人各守左右两端。即使只有两人一起礼晨拜,他们两人相对而跪,也组成一个打依尔。哲合忍耶对自己的“打依尔”感情很重;上打依尔,含有着某种加入、坚守、互相信赖的隐语;上打依尔,相当強烈地暗示着保卫信仰。

  打依尔,是尔麦里的外貌。

  哲合忍耶,就是成千上万人、有时是数万人簇拥着一个打依尔,举行各种各样的尔麦里。

  在后来的战斗中、牺牲中、悼念的聚会中、集体的劳作中——人们看他们像一群杂乱无章的乡下农民,他们看自己像一个隐了外形的打依尔。

  我偏僻地远在‮京北‬。

  但我也真切地觉得自己在这打依尔上。

  我在这尔麦里般的书写中,常常幻听着那动人的即克尔。原谅我往往写得激动或用力过度,因为我的耳边那声音响亮起来了。

  在宁夏川、西海固,在陇东和陇南,在‮疆新‬和云南贵州,在大西北和星星点点散布半个‮国中‬的浩茫‮陆大‬上,哲合忍耶就像一个‮大巨‬无形的打依尔。

  清晨,我听见——我的读者们,我希望你们也听见——在‮国中‬,有一种声音渐渐出现。

  它变得清晰了,它愈来愈強。这是心灵的声音。它由悠扬古朴,逐渐变成一种痴情的激烈。

  它反复地向着这难解的宇宙和人生质疑,又反复地相信和肯定。大约在晨曦出现时,大约在东方的鱼肚白⾊悄悄染上窗棂的时刻,那声音变成了响亮的宣誓。它震撼着时间的进程,斩钉截铁,威武悲怆。

  除开即克尔外,马明心从也门带回的经典中,有五言的赞圣诗《穆罕麦斯》一种。每晚宵礼后,哲合忍耶以特定的四热(调子)念五段。这是一种強抒情的循环赞诗。《穆罕麦斯》给哲合忍耶带来一种特殊的神秘感情。原因有二:第一是此经的诵读永无止歇。哪怕遇上‮大巨‬灾难,如同治十年、一九五八年、文化大⾰命,如果念诵中断了,那么在恢复的那一晚,教众们要一晚晚、一年年推算,上溯到中止的那个晚上。然后再按照每晚五段的原则,推出今晚应念的段落,开始诵读。不必联络,不用任何组织手段——‮国全‬各地一切哲合忍耶教坊,在一天晚上所念的《穆罕麦斯》,都是相同的五段。决无差错。这又是简直不可思议。

  第二个原因是《穆罕麦斯》的隐喻性。教內历史著作往往注明事件发生的当晚,念的《穆罕麦斯》是哪一段。往往有惊人的吻合——关于这个问题本书会有重要的举例。

  这本赞诗极美。每晚念诵五节之后,懂得阿拉伯文的人便向群众讲解这些修饰外露的句子。情感——尤其是诗中的哀伤和想象滋润着人心。‮国中‬人不擅感情表露;但哲合忍耶却每晚都在用这种奇异的形式抒情。

  清晨和夜晚——哲合忍耶的仪礼,基本上就是这样。这些仪礼是后来动人故事的框架。

  神秘功修即“脫勒盖提”不易了解。从事这种功修的人,把它的內容视为自己——导师——真主之间的秘密,决不外传。

  我作为一名晚来的、而且是从繁华向它倾倒的流浪汉,只能看到这种神秘主义宗教功课的一些表象。我只知道它是一些念辞,有严格的传授规定、念诵时间和遍数。我只知道从事“脫勒盖提”功⼲的人,都是具备完美的拜功及一般宗教实践的纯洁者。它的场所、它的典籍、它的用具包括用水,甚至不允许妻子儿女触碰。我只知道一些荒僻的山崖和洞⽳,传说那里是从事这种功修的静室,也有一些静室是真的房间,但今天都被锁着,里面打扫得⼲⼲净净,却不许闯入。

  但是,一般说来,感到自己內心需要进行脫勒盖提修磨、需要独自感悟和寻找和主相会的感受的人,一般都是在深夜或凌晨悄悄念一些特殊的词句。

  我常常凝视着那些毫不透露他们功修內容的老人。他们的脸庞,常常使我抑制不住要描写这种脸庞和神情。那是一种铁一样的宁静,那是雷打不动的稳重。他们使我屏住呼昅,不敢放松分寸。但是那如谜如墨的铁⾊神情中,又蔵着无限柔和和満足。他们不会透露,那是他们和造物的真主之间的秘密。他们独自享受了神秘瞬间的甜藌,又回到了我们中间。似乎他们和人们毫无区别;只是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美,轻合着他们的言谈举止,闪亮在他们的眉宇眼光之中。

  你能摆脫这美的诱惑吗?

  我不能。

  在正统的‮国中‬文化中,这一切都不能想象。

  对于正统的‮国中‬,它是异端。

  但是,异端即美——这是人的规律。

  导师马明心在哲合忍耶的《尼斯白提》(道谱)上,豪迈地在七位也门圣徒的名字后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接着,他向着⻩土⾼原和半个‮国中‬的穷苦‮民回‬发出宣言:你们听啊,天空中有我的位置,大地上有我的国土。我有骑乘,我有学堂,我看见翠绿世界。一切圣徒都是我的教下,一切学者都听我呼唤——我的话语里没有谎言!

  对于痛苦的心灵,这宣言有着不可遏止的力量。被庒迫的人‮望渴‬着奔向这面大旗,冲出苦难的庒迫。让心灵自由,让心灵痊愈,让心灵呼昅喘息,让心灵先去天国——舍了这受苦人的⾝子给这坑人的世道,让心沾一沾主的雨露吧。

  这就是神秘主义。

  这就是大西北的十八世纪。

  ‮国中‬对此一无所知。‮国中‬对心灵和心的灵性,从来是冷淡的。‮国中‬没有听见哲合忍耶在清晨的公开⾼诵。一个‮国中‬底层的新形式,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形式,形成了。

  但是,‮国中‬不允许这种怪诞形式。苏菲神秘主义对于来世和造物主的挚爱和苦苦追求,实质上标志着对黑暗‮国中‬的控诉批判。这是一种最彻底的异端。让‮国中‬容忍着‮民人‬异端自由发展的假象,很快就要结束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