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母亲和她的乡亲
一九二八年六月,统治东北的张作霖被⽇军炸死后,东北已近群龙无首,张学良已与南京央中议妥,新年前挂华中民国国旗,这有名的易帜盛事,使北伐⾰命减少了最大的阻力。
这年秋天,⻩埔军校〈由广州迁往南京后已改名央中军校〉第八期在国全招生,部请我⽗亲协助在东北招考生学。⽗亲面见蒋委员长,建议将初选合格的一百多名东北青年全部录取,使多年来只有地方观念的青年能有家国观念,成为具有现代军事知识的⾰命种子。因此,自第九期至十二期,军校教育长张治中委托⽗亲派人到东北每年招收一百名⾼中毕业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生学几乎占军校生总数四分之一,家乡沦⼊⽇本人占领之下的青年人,自⻩埔毕业后分发至各军种成为抗战的生力军,但能回东北的并不多。
除了军校,每年因招生而同时来到南京的还有央中政校和央中 官警学校的二三十个生学,我⽗⺟每星期⽇轮流招待这一批离乡背井的东北孩子。我们家也由傅后冈街迁到新小区的宁海路,一则是地方大适于招待客人,再则,我⺟亲又孕怀待产,不久生下我第二个妹妹静媛。那一定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岁月吧,三十多岁才做了一个家的女主人。
那栋新建的米⻩⾊小楼有个相当大的院子,我⺟亲很快种了各种层次的花草。由她二楼卧室的窗子望出去是南京最⾼的紫金山,中山陵在它北麓,从环绕山顶的云雾颜⾊就知道天气的晴。
照顾东北到南京的生学是我⽗亲的工作之一,每星期招待他们吃饭却是我⺟亲的快乐,也是她思念故乡最大的安慰。家中请了一位山东厨师老宋(他和我们流亡到四川十年),每星期⽇请一桌⻩埔军校和政校的生学吃北方面食,在我⺟亲心中,每个人都是她的娘家人。她喜听他们说话,讲家乡舂夏秋冬的情景,讲亲人,讲庄稼。…
搬到宁海路后,她发现房子后面有一个不算小的后院,就买了大大小小的缸,除了最热的夏天,她带着李妈不停地渍酸菜〈⽩菜用开⽔烫过,置于缸內发酵一个多月后即成脆⽩的酸菜〉,又托人由北平买来纯铜火锅。七七事变前在南京那些年,齐家的五花⾁酸菜火锅不知温暖了多少游子思乡的心!
⺟亲又认为东北的大酱最好吃,就是湾台说的甜面酱〈但不甜〉。东北因⻩⾖又多又好,一般家里都会做这个酱。⺟亲想做大酱,但做的过程其实満可怕的,得先让⻩⾖长霉。⽗亲知道了,就反对:“你在院子里搞什么?”⺟亲说:“我摆在后院里,又不给人看见!”⽗亲觉得又脏又恶心,不让她弄,但我⺟亲下定决心,还是偷偷做了一缸。等这些⻩埔军校的生学来,⺟亲给他们切一段段的⻩瓜,蘸大酱吃,然后又端出酸菜火锅。有人一边吃一边掉眼泪,因为想起家来了。这些人这一生没再回去了。
到湾台八二三炮战时,⽗亲和立法委员到战地去,金门防卫司令王多年将军说,他是我⽗亲主持招收的⻩埔十期生学,忘不了我⺟亲的家乡菜。从南京打到四川的征途,许多⻩埔的生学,照顾中山中学的弟妹和我一家人,也是对我⺟亲感恩。在⺟亲葬礼上,曾任驻马拉威大使的赵金镛说,怀念当年在政治大学读书时我⺟亲对他的关怀,家乡沦陷后还给零用钱…。
那一年,我姥爷设法又来了一趟南京,看到他疼爱的女儿在前院种花和后院大大小小的缸间兴⾼采烈地忙着,终于放了心。回家后两年,他平静地去世,心中不再牵挂。
⺟亲虽然有了持家的幸福,却常常一面忙一面轻声地哼唱着,我不知道她唱什么,但是当她抱我妹妹的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她在唱《苏武牧羊》,唱到“兀坐绝寒,时听胡笳,⼊耳心痛酸”一句不漏,重复地唱着直到小孩睡着了,有时还独坐一阵子。
十多年后,抗战已经胜利了,她曾经回到家乡祭拜了姥爷和姥娘的墓,回过她枯守了十年的齐家小西山故居,接着却又被迫逃离北方,奔往更遥远的湾台。在台中,我儿子的摇篮旁,已经二十年后了,她又轻声地唱起《苏武牧羊》,那苏武仍在北海边牧羊,穷愁十九年…。直到她埋葬于台北淡⽔之前的三十八年间,她未再看到心中的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