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茶吗
伊斯兰教什叶派有两个圣地在伊拉克,一是纳杰夫(Naj劝,,二是卡尔巴拉(Karbala)。很想去拜访,选了稍近一点的卡尔巴拉,在巴格达西南约一百公里处。伊斯兰教分为很多派别,最大的一派叫逊尼派,约占全世界穆斯林的百分之八十,其次是什叶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等地。这两派在选择先知穆罕默德接班人的问题上产生裂分,对峙至今已有漫长的历史,其间产生过很多仇仇相报的悲剧。卡尔巴拉就是其中一个悲剧的发生地.什叶派由此产生了对“殉教者”的永久纪念。我们过去对什叶派知之甚少,因为国中的穆斯林绝大多数是逊尼派。但是自从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导领了“伊斯兰⾰命”继而又爆发两伊战争,不能不对什叶派关注起来。
实际上,这是一个组织特别严密,热清特别⾼涨,斗志特别強健的派别,不可忽视。
卡尔巴拉市以两座清真寺为中心,其他建筑层层环绕,向边缘辐。两寺都有闪光的金顶和圆柱形的塔楼,构成对称,中间提断~个相间五百米左右的广场。与巴格达不一样,这里所有的妇女都包裹黑袍,几乎无一例外。这使我们车上的几位女士突然紧张起来,赶紧下车找店铺购买黑袍,以免遭到意想不到的处罚。
辛丽丽姐小本来个子就小,被黑袍一裹就不知怎么回事了。鲁豫在背后声声呼叫:“丽丽,是你吗?是你吗?”想把她从拥挤的黑袍群中认出来,而丽丽双耳裹在里边,本听不见,偶尔回头,还是看不到她的脸,只见一副滑到鼻尖的眼镜,从一圈黑布中脫颖而出。忽听眼镜下发出声音:'.黑袍让我安静极了,真好】”
我们先要去市府政,申请在卡尔巴拉活动。市府政大门上方有沙垒和机,两个士兵一直处于瞄准状态。我们在机下大约等了一个刁、时,申请被批准,便赶到一座清真寺,请求以非穆斯林的⾝份进人。答复是,考虑来自遥远的国中,可破例进人围墙大门,却不能进人寺內的礼拜堂。
这座清真寺建于公元七世纪,后经几次重修。进人大门,只见围墙內侧是一圈回廊,无数黑⾐女子领着孩子坐在地毯上,神态安静。黑⾐月民背后,是碧蓝相间的彩釉⾼墙,⾼墙上方是金顶⽩云。这样的组合,从自谦的人到辉煌的天,一层比一层明亮,一层比一层⾼敞,对比強烈,真是好看。
记得有一位英国建筑学家锡劫丈,伊斯兰清真寺建筑体现了一种沙摸中的“绿洲文明”我觉得很有道理。阿拉伯人早期,一直过着现在还能看到的贝都因.人刀各样的游牧生活。荒凉大漠的漂泊者在寻找栖息点的时候,需要从很远就看到⾼大而闪光的金顶,需要有保障全安和安静的围墙,围墙之內,需要有凉的柱廊和充⾜的⽔源。中间的礼拜堂,不管多么富丽堂皇,都是帐篷结构的延伸。其实直到霍梅尼在隐居巴黎郊区期间,还曾以一个实真的帐篷作为清真寺的礼拜堂。这种基功本能,使清真寺的建筑简洁、明快、实用,即便在图案上⽇趋繁丽也未能改变主⼲形态,为建筑美学提供了一个佳例。
我这一路过来,拜渴过埃及的萨拉丁城堡清真寺、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清真寺,还到约旦的皇家清真寺参加了一次完整的大礼拜,其他顷便参观一下的清真寺就更多了,大体上都保持着这种形态。但是相比之下,要数卡尔巴拉的这两座清真寺最符合始源的“绿洲文明”旨意。其他清真寺已经过于城市化了,游客也太多,而在这里,基本上都是虔诚的礼拜者。
我们问了坐在回廊前地毯上的一家四口,是不是经常来这里,回答是每两个月来一次,就这样坐一天,念念《可兰经》,心境就会变得平静。我看回廊內外席地而坐的一个个家庭,神情都差不多。寄⾝于战云庒顶的土地,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苦难,但在金顶下的院落里坐上一夭,就觉得一切都可忍受了。然后,在夜⾊中,相扶相持回家。
他们很多来自外地,黑袍蔚镖刚也要走过很长的沙地。我们虽然未被批准进人礼拜堂,但两座清真寺的主管却一定要接见我们。什叶派在伊拉克没有当政,因此无法判断“主管”的宗教⾝份。他们的客厅都是银顶的,很宽敞,有⾼功率的空调,挂着好几幅总统像。
两位主管翻时及胖,精神健旺,菗着纸烟,会讲英语,讲话时不看我们,抬着头,语势滔滔。但他们没有谈宗教,一开口就讲际国政治,讲自己对总统的崇拜,官气飞扬。他们讲话的中心意思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家国,一是伊拉克,二是国中,所以西方家国眼红,但被伊拉克顶住了。
这时有位老者端着盘子来上茶,用的是比拇指稍大一点的玻璃盅,也不见什么茶叶,只有几茶梗沉在益习氏。主管隆重地以手示意,要我们喝,顺便问了一句:“你们国中,有茶吗2"
我们假装没有听见,把脸转向窗外的云天。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四⽇,伊拉克卡尔巴拉(Karb吐a),夜宿巴格达Ra比eed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