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清晨的薄暮笼罩在我家门口,凉慡空气中,蜿蜒的小路上已然寥寥蹲着几个拿自家菜出来卖的村民,间或有一头无人看管的大⻩狗,悠闲的晃着铃铛路过。
很静。仿佛今天不过是小镇上几百年来重复不停的片断。往往,这样的片断是很难被人记住的。
今天,⺟亲打扮的格外精神,新褂子很板实,穿在⾝上硬的垂下,脚步走动,⾐角都不会动一下。很少打理自己的她,甚至还用百花牌头油梳了梳两鬓的⽩发,脚上庒花黑布鞋,是晔晔⾼考结束后摇船给⺟亲买来的。
用的是我的聘礼钱。
我拿过一朵红绒花,仔细揷在⺟亲耳边,用夹子别好,而后垂低双眼,轻轻帮她捶了几下背。
⽗亲一早便托人送来信,他和那个女人会去参加我的“婚礼”在凌家的酒筵上,他和她是上宾。而我的⺟亲,只能在家接受我一个人的拜别。
谁能想像,在二十一世纪古老幽静的小镇上仍有这样的人家,一夫二同街相处十几年。一家人从最初的连哭带闹,到后来的慢慢清醒,从彼时的生活富裕,到如今的窘困难安,都是源于⽗亲某次遇。
⺟亲说,若不是为了安排我离别事宜,她连⽗亲的消息都不想听到一点。说话时,她偶尔会掀起眼⽪望望家门口,就象小时候,她等⽗亲下班归来时一样的翘首企盼。
也许时间没有慰抚她心底被⽗亲遗弃的痛楚,她学不会淡忘的原因是难以释怀。那样的伤痕,只有一个人能抹平,我所能做的,不过是临行时对她磕头拜别。
凌家车子停在大门外,车顶没有鲜花装饰,车窗也没有百年好合的喜字,像旧社会接送妾室的轿子,静悄悄的来,静悄悄的走,甚至引不起周围邻居为⾼档车居然停在我家门口讶异侧眸。
有人送过垫子,我跪倒,双手放在耳边,俯⾝下去,额头碰在青石转上,认认真真的拜别。
一拜,抬起头。看见乌木桌上放着⾼⾼的点心⽔果,五颜六⾊的包装上印着一连串⺟亲不认识的字⺟。这本是该由领走我的男人亲自送来,据说,他没有空暇过来亲自领人,所以由别人代替放在⺟亲的案头。
二拜,抬起头。看见⺟亲手里紧紧攥住的红包,不薄,⾜够晔晔大学第一年的学费,以及心脏病的后续治疗费用。⺟亲说,她后天会去县城行银给晔晔存好,我帮她把晔晔存折的账号写在信封背后,每个数字都故意写的很大,从下看去有些变形。⺟亲近年视力差了许多,多半是夜里哭多了,伤了眼睛。只是不知道那哭泣是为了⽗亲,还是为了晔晔。
我知道,一定不是为了我。
三拜,抬起头,最后看一眼生我养我的家。并不富裕,并不宽敞,据说没有我要去的地方一间卧室大,但这里的门后曾有我和晔晔嬉笑打闹时的记忆,这里的厨房曾有⽗亲和⺟亲相依相随时的影像,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最后的留恋,明⽇梦醒,只怕已⾝在他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