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小说网
首页 > 历史 > 慈禧全传 > 第六四章

第六四章

目录

  果然,第二天慈禧太后召见醇王,面谕铁路停办。醇王亦宛转上言,代为乞恩,保全老臣的体面。慈禧太后本有向李鸿章示惠之意,自然乐从。

  因此,尽管有人颂扬皇太后圣明,面谕醇王停办铁路,李鸿章由于军机否认此说,所以照常备妥图说,送请军机处呈递御前。接着便发了廷寄,说李鸿章建议“试办阿城至临清铁路为南北大道枢纽,阿城临清二处,各造仓廒数所,以备储米候运等语,所陈系为运粮起见,不无可采。”以下就用孙毓汶的见解,近黄河一带的铁路,是否会被大水冲刷,不可不预为筹计,责成崧骏、陈士杰及河道总督成孚,派人详细勘查,据实复奏。最后特别告诫:“其建设仓康及转运应办事宜,着按照所陈各节,悉心会商,妥为筹议,一并迅速奏闻。”

  这道上谕还算切实,李鸿章相当满意。复奏如何,自然影响成败,而陈士杰虽不和睦,所好的是掌握关键的崧骏,未调漕督以前是直隶藩司,平书信往来,称之为“弟”是这样不同泛泛的关系,李鸿章便有把握,崧骏一定会附和其议,力赞其成。

  同一天还有一道紧要上谕,就是设立海军衙门,为预先所计议的,特派醇王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沿海水师,悉归节制调遣”

  在醇王总理之下,有两会办、两帮办,汉各半。会办是奕劻与李鸿章,帮办是正行旗汉军都统善庆与还在伦敦、尚未卸出使大臣职务的兵部右侍郎曾纪泽。懿旨中又特别宣示:北洋练海军一支,着李鸿章专司其事。

  上谕一下,李鸿章第一件事是呈递谢恩折子,同时也要预备召见。这就必得跟醇王先见一次面,估量慈禧太后可能会问到的话,商量应该如何回答。那知他未到适园,醇王先就送了信来,说这天上午,慈禧太后召见军机,曾提到驻德使馆有人来信,指控李凤苞订船的弊端,迫不得已,只有由总理衙门将王咏霓的来信,送军机呈递。同时又面奉懿旨:

  下一天召见李鸿章。

  接到这个信息,李鸿章暗暗心惊。不想小小刑部主事的一封私函,竟会上达天听,倘或因此惹起风波,沟里翻了船,才是丢人的大笑话。

  所幸的是,王咏霓的原信,张荫桓已觅来一个抄本,找出来细细参详,还有可以辩解之处,比较放心了。不过为了表示问心无愧,要出以泰然,醇王那里,反倒不便再去,免得他疑心自己为此事去探听口气。因而只写了一封回信,提到李凤苞之事,说他亦非常诧异,如果真有弊端,李凤苞就是辜恩溺职,应该严办。

  到了宫里,才知道内奏事处已传懿旨:李鸿章与醇王一起召见。两人匆匆见面,谈不到几句话,已经“叫起”了。

  进殿先看慈禧太后的脸色,黄纱屏掩映之下,不甚分明,只听得慈禧太后微微咳嗽,声音发哑而低,李鸿章凝神静听,连大气都不敢,真有屏营战兢之感。

  “办海军是一件大事。”慈禧太后闲闲发端:“史书上说的‘楼船’,那能跟现在的铁甲船比?将来等船从外洋到了,你们都该上去看一看才好。”

  “是!”醇王答说:“船一到,臣就会同李鸿章去看。”

  “这倒也不必忙在一时,总先要演纯了,才有个看头。

  这三条铁甲船,派谁管带?”

  这下该李鸿章回答了:“原有副将刘步蟾他们二十多个人,派到德国,一面照料造船工程,一面学习驾驶、修理。这一次帮同德国兵弁,驾驶回国,等他们到了大沽口,臣要详细考查,再禀知醇亲王,请旨派定管带。”

  “德国兵弁把船开到,自然要回国。咱们自己的人,接得下来,接不下来呢?”

  “一时自然接不下。臣跟醇亲王已经商量过,酌留德国兵弁三两年,把他们的本事都学会了,再送他们回国。”

  “可以。”慈禧太后拈起御案上的一封信,扬了一下:“有人说,镇远的工料不及定远,造价反而贵了。这是怎么说?”

  “镇远铁甲厚薄,一切布置,都跟定远一样,不同的是,定远水线之下,都是钢面铁甲,镇远的水线之下,参用铁甲。这因为当时外洋钢价,突然大涨,不能不变通办理。当时奏明有案的。”

  “济远呢?”慈禧太后将信往外一移“这个王咏霓来的信,你们看看!”

  于是醇王先看,看完不作声,将信随手递给李鸿章,他假意看了一遍,恭恭敬敬地将原信缴呈御案,方始不慌不忙地分辩。

  “王咏霓是亲眼目睹,臣还没有见过济远,不知道王咏霓的话,说得对不对?不过,他说济远不能跟定远、镇远一起回国,似乎言过其实,如今济远已经跟定远、镇远一起东来了。”

  “我也觉得他的话,不免过分,可是也有说得有理的。”

  “是!”李鸿章答道:“济远是一条快船,当时是仿英国的新样子定造的,因为是头一回,有些地方不大合适,臣亦早已写信给曾纪泽,托他跟许景澄商量,新订的两条船,尽力修改图样。总之,好的地方,务必留着,不好的地方,务必改掉。”

  “原该如此。不过,如今既有这么许多毛病,只怕枝枝节节地改也改不好。七爷,你看,是不是打个电报给他们,那两条新船先缓一缓,等事情水落石出了以后再说?”

  “这,”醇王转脸,低声问道:“少荃你看呢?”

  李鸿章想说:“两条新船已经跟人家订了建造合同,付过定洋。如果缓造,要赔补人家的损失,太不合算。”这几句话已到口边,发觉不妥,就不肯出口了。

  “皇太后圣明,理当遵谕办理。”

  “那就这样办了。”醇王答说“臣回头就发电。”

  “李凤苞这个人,”慈禧太后看着李鸿章问“他是什么出身?”

  “他是江苏崇明的生员…。”

  李鸿章奏报李凤苞的简历:此人于历算测绘之学,为以前的江苏巡抚丁昌所赏识,替他捐了个道员,派在江南制造局当差。曾主办吴淞炮台,绘制地球全图,还译过许多声光化电之书,在洋务方面颇有劳绩。

  光绪元年丁昌当福建巡抚,兼充船政大臣,特地调李凤苞为船政局总考工。以后遣派水师学生留学,由李凤苞充任监督,带领出洋。

  光绪四年继刘锡鸿为驻德国使臣,以迄于今。

  “李凤苞对造船,原是内行,而且在外洋多年,悉洋人本。不过,臣与他本无渊源,只觉得他很干练,守亦还可信。而况他是朝廷驻德的使臣,这几年既然向德国订造铁甲船,臣自然委托他经理。”

  这是李鸿章为自己开责任。慈禧太后懂他的意思,点头说道:“原不与你相干。将来等船到了,有没有象王咏霓所说的那些情弊,当然要切切实实查一查。你也不必回护他。”

  最后这句话颇见分量。李鸿章诚惶诚恐地答道:“臣不敢!”

  “七爷!”慈禧太后遂即吩咐:“你就传话给军机拟旨吧!你一个,李鸿章一个,”她想了一下又说:“再派奕劻。就是你们三个,会同去查。”

  这重公案,到此算是有了处理的办法。虽然面子上不甚好看,但还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因为醇王与奕劻都可以讲得通。倘或都察院或者兵部,甚至刑部查办,要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就不容易了。

  “李鸿章!”慈禧太后谈到一件耿耿于怀的事“蚕池口的天主教堂,那么高!西苑的动静,都在洋人眼里了。实在不大妥当。六月里,神机营找过一个英国人,他上了一个条陈,说有法子让他们迁走。这件事别人办不了,你得好好费心。”

  李鸿章在天津就听说过此事,料知责无旁贷,也约略思量过应付之道,此时自然毫不迟疑地应承:“皇太后请放心!

  臣尽力去办,办妥为止。”

  这个答复简捷痛快,慈禧太后深为满意,转脸对醇王说道:“你就把那个条陈交给李鸿章吧!”

  等李鸿章回到贤良寺,总理衙门已将条陈送到。上条陈的英国人叫敦约翰,十年前曾由英国公使威妥玛介绍,与李鸿章见过一面。在他的印象中,此人谨慎能干,颇可信赖。因此,李鸿章对他的条陈,相当重视,急着要看。

  原本是英文,由北洋衙门的洋务委员伍廷芳,连夜赶译成中文。接着便将敦约翰约了来,当面商谈。

  “你为北堂所上的条陈,我已经看到了。今天要跟你细细请教。”

  等伍廷芳译述了李鸿章的话,敦约翰答道:“神机营有个姓恩的道员,是我的朋友,他来跟我说:北堂建在内城,邻近宫殿,大不相宜,能不能把这个教堂拆掉?我告诉他说,拆教堂这件事,亵渎宗教,是极大的忌讳,切不可鲁莽。他请我想办法,我考虑了好久,认为只有一个办法或者可行,就是在京城里,另外找一处大小相称的地方,照北堂原来的规模,新造一所教堂,作为换。恩道员就请我写一个书面文件,拿走了。”

  “原来如此!”李鸿章问道:“北堂现在由谁主持?”

  “是意大利人,名叫德理雅布,我也认识的。”

  “属于那个教会?”

  “属于法国的教会。”

  “拆北堂一事,跟德理雅布涉,行不行?”

  “不行,不行!”敦约翰连连摇手:“以前的主持叫都乐布理斯,秉和平,有勇有谋,跟他商量,或者可以成功。现在的这个德理雅布,是去年都乐布理斯去世以后,由宣化府调来的。此人胆小,没有主见,跟他商量,一定大为张皇,反而误事。”

  “那么,”李鸿章问:“跟法国公使商量呢?”

  “更加不可以。法国一定会从中作梗,无济于事。”敦约翰说“这件事如果希望成功,只有派人到巴黎,与北堂所属教会的会长商量,得到他的许可,法国公使就不会再阻挠了。”

  敦约翰在条陈中,曾经自告奋勇,所以李鸿章问他:“如果请你去,你是英国人,怎么能办得通?”

  “我虽是英国人,但是我信奉天主教,以教友的资格,代表中国去涉。”

  “如果请你代办,你这个涉,预备怎么一个办法?”

  “第一,”敦约翰说“要请中国政府给我一份委任书,作为凭证;第二,我到了巴黎,先要联络几位有声望的人士,请求他们协助;第三,见了法国天主教会的会长,我预备这样说…。”

  敦约翰的说词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一向受到优待保护。如上年中法失和,兵戎相见,而法国教士受中国政府保护,照常传教,并未驱逐出境。这种格外体恤的恩惠,不可忘记。

  北堂的建制过高,下窥宫廷,依照中国的习惯,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现在中国政府愿意另外拨给一方基地,并负担建筑新堂的费用,这是情理两得之举。如果接受中国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还可以特颁上谕:凡在中国传教的外国人,只要安分守己,不犯法纪者,各省督抚一律保护,不准欺侮。

  “我想,”敦约翰说“大致照这样的说法,应该可以征得同意。然后,我再转到罗马去见教皇,事无不成。现在唯一的顾虑是,法国天主教会会长,虽然同情中国的要求,但怕他不敢作主,要跟法国政府去报告。那一来就麻烦了。”

  “是啊!倘或如此,你又有什么应付的办法?”

  “或者可以请英国驻法公使出面斡旋,不然就请德璀琳协助,由他跟北堂主持、法国公使去关说。这只有见机行事,到那时候,我会从巴黎直接跟德璀琳密电商议。”

  德璀琳是德国人,现在是中国的客卿,担任天津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李鸿章知道敦约翰跟他有很深的情,认为办法相当切实,决定接纳。

  “敦约翰先生,”李鸿章问道:“如果请你代办,往还要多少日子?”

  “总得五六个月。”

  “费用呢?”

  “旅费估计要五千银元。”

  李鸿章点点头表示同意。灵机一动,随又问道:“我中国遇有天主教传教案件,向来是跟法国涉。如果你能见到教皇以及教廷外务部,那么后如有传教案件,不经过法国,直接跟教廷打交道,可以不可以?”

  “怎么不可以?中国果真有这样的意思,教廷一定非常。”敦约翰说“近来我听各地天主教士说,中国待教士相当厚道。可是传教案件,一经法国公使总理衙门涉,往往节外生枝,入其他事故,多方勒索,使得中国政府误会天主教士难以相处,这决不是教廷的本意。如果中国能派一位公使,常驻教廷,教廷亦派代表常驻中国,有事直接商谈,无须法国代为经手。”

  “这样做法,恐怕法国政府会不高兴。”李鸿章问“你以为如何?”

  敦约翰又说,信天主教的中国百姓,所以要倚恃法国出面来保护,是因为中国政府视之为化外之民。如果朝廷有一通剀切的上谕,不得歧视教民,那么中国百姓受中国政府保护,乃是天经地义,何劳法国出面来替他们主张利益?至于教案有教廷代表可以涉,法国更不能无端干预。所以只要中国自己有正当的态度,适宜的措施,实在不必顾虑法国政府的爱憎好恶。

  这番话在李鸿章听来不免暗叫一声“惭愧”同时作了决定,乘此时机,委托敦约翰向教廷接洽建之事。

  “你所要的盘川五千银元,可以照拨。不过给罗马教皇的信,只能隐括大意,不便说得太明白。“李鸿章又很郑重的叮嘱:“这一次托你去办这件事,务须秘密,千万不能张扬。请你随时小心,相机行事,不要辜负委任。如果事情办成功,我们当然另有酬谢。”

  “是的!我尽我的全力去办。”敦约翰说“在我离开中国以后,旅途中的一切情形,随时会用密电报告。请爵士指定一个联络的人。”

  李鸿章略想一想问道:“德璀琳如何?”

  “很好!”敦约翰欣然答说:“我认为他是最适当的人选。”

  李鸿章很高兴。事情的开头很顺利,就眼前来说,足可以向慈禧太后代了。

  打点行装之际,有了一件喜事,安徽来了一个电报,李鸿章的次子经述,乡试榜发,高高得中。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本是他的侄子,经述才是亲生的,所以排行第二,其实应该算作长子,格外值得庆幸。

  不过李鸿章不愿招摇,所以凡有贺客,一律挡驾,只说未得确信,不承认有此喜事。就算乡榜侥幸,云路尚遥,也不敢承宠。

  只是这一来倒提醒了他,还有几个人,非去拜访不可,一个是潘祖荫,一个是翁同龢,一个是左都御史奎润,一个是礼部右侍郎童华,他们都是今年北闱乡试的考官,从八月初六入场,此刻方始出闱。

  依照这四个人住处远近拜访,最后到了翁同龢那里。客人向主人道劳,主人向客人道贺,然后客人又向主人道贺。因为这一科北闱乡试发榜,颇受人赞扬,许多名士秋风得意,包括所谓“北刘南张”在内。南张是南通的张謇,北刘是河北盐山籍的刘若曾,名下无虚,是这一科的解元。

  “闱中况味如何?”李鸿章不胜向往地说“玉尺量才,只怕此生无分了。”

  翁同龢笑道:“多说中堂封侯拜相,独独不曾得过试差,是一大憾事!这不能不让我们后生夸耀了。”

  “是啊!枉为翰林,连个房考也不曾当过。”李鸿章忽然问道:“赫鹭宾?”

  赫鹭宾就是英国人赫德,他的多字叫“罗”嫌它不雅,所以取个谐音的号叫鹭宾。翁同龢跟他见过,但并不

  “赫鹭宾问我一事,我竟无以为答。叔平,今天我倒要跟你请教。”

  “不敢当。”翁同龢赶紧推辞“洋务方面,我一窍不通,无以仰赞高明。”

  “不是洋务,不是洋务。”李鸿章连连摇手,然后是哑然失笑的样子“说起来有点匪夷所思,赫鹭宾想替他儿子捐个监生,应北闱乡试,你看使得使不得?”

  “这真是匪夷所思!”翁同龢想了一下问道:“怎么应试?

  难道他那儿子还会做八股?”

  “当然!不然怎么下场?”

  “愈出愈奇了!”翁同龢想了一下说“照此而言,自然是早就延请西席,授以制艺,有心让他的儿子,走我们的‘正途’?”

  “这也是他一片仰慕之诚。赫鹭宾虽是客卿,在我看,对我中华,倒比对他们本国还忠心些!”

  那有这回事?翁同龢在心里说。不过口虽不言,那种“目笑存之”的神态,在李鸿章看来也有些不大舒服。

  “其实也无足为奇。他虽是英国人,来华三十多年,一生事业,都出于我大清朝的培植…。”接着,李鸿章便叙赫德的经历给翁同龢听。

  赫德初到中国,是在咸丰四年,当宁波的领事。不久,调广州、调香港,在咸丰九年充任粤海关副税务司,正式列入中国的“缙绅录”辛酉政变,恭王当国,所定的政策是借重英法,敉平叛,其间赫德献议斡旋,颇为出力,因而受到重用,代李泰国而署理总税务司。他亲赴长江通商各口岸,设置新关,相当干练。到了同治二年,李泰国正式去职,赫德真除,改驻上海。从此,中国的关务,由赫德一手主持。洋务特别是对外涉方面,亦往往找赫德参与密勿,暗中奔走。尤其在李鸿章当了北洋大臣以后,中国的外,可以说就在他们两个人手里。

  然而李鸿章却讳言这一层,只谈赫德的受恩深重“他早就加了布政使衔,今年又赏了花翎和双龙宝星。因此,英国派他当驻华兼驻韩使臣,他坚辞不就。这无异自绝于英,而以我中国人自居,如今打算命子应试,更见得世世愿居中土。我想,鉴此一片忠忱,朝廷似乎没有不许他应试的道理。叔平,你的腹笥宽,想想看,前朝可有异族应试之例?”

  “这在唐朝不足为奇,宣宗朝的进士李彦昇,就是波斯人,所谓‘兼华其心而不以其地而夷焉’,这跟赫鹭宾的情形,正复相似。不过,解额有一定,小赫如果应试,算‘南皿’、‘中皿’,还是‘北皿’?而且不论南北中,总是占了我们自己人的一个解额,只怕举子不肯答应。”翁同龢开玩笑地说:

  “除非另编‘洋皿’。”

  乡试录取的名额称为“解额”而监生的试卷编为“皿”字号,以籍贯来分,奉天、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为“北皿”;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广、广东为“南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另编为“中皿”小赫的籍贯那一省都不是,就那一省都不肯让他占额。所以翁同龢才有编“洋皿”字号的笑谈。

  李鸿章特地跟翁同龢谈这件事,原是探他口气,因为他管理国子监,为小赫捐纳监生,首先就要通过他这道关。如今听他口风,不但乡试解额,无可容纳“华心”的“夷人”只怕捐监就会被驳。

  “中堂,”翁同龢又变了一本正经的神色“你不妨劝劝赫某,打消此议。上年中法之战,仇洋的风气复起,即令朝廷怀柔远人,特许小赫应试,只怕闱中见此金发碧眼儿,会鸣鼓而攻!”

  “这倒也是应有的顾虑。承教,承教,心感之至。”李鸿章站起身来“可惜,我来你在闱中,不能畅谈,等你出闱,我又要回任了。”

  “中堂那一天出京?”

  “总在五天之内。到时候我就不再来辞行了。”

  “我来送行。”

  “不敢当,不敢当!”李鸿章说“明年夏之,总还要进一趟京。那时候我要好好赏鉴赏鉴你的收藏!”说着,他仿照馈赠恭王的办法,从靴页子里取出一个内盛二千两银票的仿古笺小信封递了过去“想来你琉璃厂的帐,该得不少,不腼之仪,请赏我个脸。”

  翁同龢也收红包,不过是有选择的,象李鸿章这样的人,自然无须客气“中堂厚赐,实在受之有愧。”他接了过来,顺手交给听差。

  李鸿章回任了,海军衙门也建立了,北堂拆迁又有李鸿章一肩担承,扩修三海可以大举动工了。

  这一番大工程,顶要紧的人有三个,一个是李莲英,一个是立山,一个是雷廷昌。

  雷廷昌虽然有个员外郎的衔头,却少为人知,但说起“样子雷”或者“样式雷”纵非如雷灌耳,知者可真也不少。

  “样子雷”在京城里已经七代,都当他家是土著,其实雷家是江西人,籍隶南康府建昌县。据说他家世系以周易六十四卦排行,乾元再周,到元朝已历百世。三十年为一世,算来雷家一脉相承,源远长,可以媲美曲孔家。当然,这是难以稽考的一件事。

  确实可靠的是雷家迁居金陵以后的情形。有个做木匠的雷玉成避明末寇之,与两子振声、振宙移家金陵石城。清兵入关,重修为李自成所烧毁的宫殿,雷振声的儿子雷发达,与他的堂兄发宣,应募入京,这就是“样子雷”发祥之始。

  康熙中叶重修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太和殿的正梁是拆明陵享堂的楠木梁柱充用。上梁之,圣祖亲临行礼,那知吊起正梁一比,卯榫不符。两木相嵌,凸出的叫榫,俗称榫头;凹进的叫卯,俗称为窍。制作卯榫是木匠这一行的手艺中,最高的技术,显然的,这个木匠的手艺不到家,尺寸不符,以致格格不入。

  三大殿是天子正衙,上梁是一件极郑重的事,出了这样的纰漏,岂同小可?因此工部官员,震栗失

  结果是有个司官有应变的急智,知道雷发达手艺过人,便找了一套从九品的官服让他穿上,间掖一把斧头、一把凿子,猱升而上,一只手攀住梁木,一只手动凿子另开一窍。在天子注目,百官仰视之下,从容而迅捷地完了工,然后收起凿子,取出斧头,相准地位,使劲一击,手落榫合,工部官员才得透一口气。

  圣祖是一位极其通达人情的贤君,将前后经过都看在眼里,知道卯榫不合,不能怪工部官员,因为将就旧木料,难免不相符。而卯榫既合则完全是雷发达的本事,龙颜大悦,当面降旨,将雷发达授为工部营所的长班。当时便有四句歌谣,专记其事:“上有鲁班,下有长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

  雷发达活到七十岁才死,由他的长子金玉继业。雷金玉后来投充内务府包衣旗,做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以营造内廷的功劳,钦赐内务府七品官职,到雍正七年才死,死时已经七十多岁。

  在雷金玉死前三天,他又生了一个儿子。雷金玉娶过六个太太,最后这个少张氏所生的儿子名叫声澂,排行老五。声澂的四个哥哥,大概都无法继承父业,所以就决定南归,但张氏不肯随行,带着儿子住在京里。

  圆明园样式房掌案,虽是世袭之职,只以声澂尚在襁褓,所以为雷金玉的伙计所篡夺。于是张氏抱子投诉工部,到雷声澂成年,方始得以承袭。

  雷声澂成年,正是乾隆大兴土木之时,所以雷声澂与他的三个儿子,都受重用。长子名叫家玮,曾奉派查办外省行宫,高宗六次南巡,家玮无役不从,除了勘查行宫兴建的工程以外,圆明园仿照各地名胜修建,其间买地观察规划的任务,都落在雷家玮肩上,所以在京的日子少,在外的日子多。此外,他还查办过堤工、监务、私开官地等等分外的差使,已成高宗亲信的耳目。

  雷声澂的次子叫家玺,在乾隆末年,深为得宠,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各行宫的园庭工程,多由他承办,而且除营造以外,又承办宫中年例灯彩、焰火。乾隆八十万寿,点景楼台,争妍斗丽,盛极一时,亦出于雷家玺的手笔。

  雷声澂的小儿子叫家瑞,在嘉庆朝继父兄而主持样式房。在乾嘉两朝,雷氏弟兄三人,通力合作,家道大昌“样子雷”奠定了不拔的基础。

  第五代的“样子雷”名叫雷景修,是二房雷家玺的第三个儿子,十六岁就随着父亲在样式房学习“世传差务”为人勤劳谨慎。道光五年,雷家玺病故,雷家瑞亦已衰迈,雷景修因为差务繁重,唯恐失误,将掌案的名义,请伙计郭九承办,宁愿自居其下。这是明哲保身的办法,因为宣宗的节俭是出了名的,顶着掌案的名义,好处不多,祸患无穷。因此到了宣宗驾崩,雷景修便又出来争掌案了。

  要争当然不容易。这个差使归雷家世袭,固为事实,但当初让郭九出面承办,形同放弃,公家事务到底不同私人产业,取舍由心。因而一面要争,一面不让,相持不下。

  僵局的解消是由于正当此际,郭九一病而亡,才得顺理成章地“物归原主”不过,雷景修争回样式房,恰在洪杨顺东下,于金陵建号称国的时候,文宗虽好享乐,究竟不忍亦不便大兴土木。雷景修赋勤劳,趁这差使不忙的几年,收集祖传的营造法式图稿和大大小小的“烫样”——用硬纸制作的宫殿模型,加上说明,编成目录,要用三间屋子,才能容纳得下。

  咸丰十年八月,圆明园被焚。当时最心疼的,恐怕除了文宗,就是雷景修了!雷家数代心血,化为乌有,而自康熙至乾嘉,一百年辛苦经营的中国第一名园,遭此浩劫,估量国家财力物力,再无重复旧观之望。因此,雷景修从世居的海淀,迁家到西直门内东观音寺。其时诸子都已长成,最能干的是老三雷思起,文宗的定陵,就由他主持兴建,工成赏官,是个盐大使的衔头。

  同治十三年重修圆明园,闹得天翻地覆,其实穆宗一半是为母受过。在慈禧太后亲自干预之下,雷思起与他的儿子廷昌,曾蒙召见五次,雷景修收集的图稿“烫样”此时大得其用“样子雷”的名声,再度传播入口。但随着“天子出天花”的穆宗驾崩,一切似都归于泡影,雷思起也就郁郁下世了。

  如今雷廷昌又蒙慈禧太后召见了,是由内务府大臣福锟带领,磕头报名以后,慈禧太后问道:“你父亲呢?我记得你父亲叫雷思起。”

  “是!”雷廷昌答道:“奴才父亲在光绪二年去世了。”

  “你今年多大?”

  “奴才今年四十一。”

  “你弟兄几个?”

  “奴才弟兄三个。只有奴才在样式房当差。”

  “你现在是多大的官儿?”

  “奴才本来是候选大理寺承。光绪三年惠陵金券合龙,隆恩殿上梁,奴才蒙恩赏加员外郎职衔。”

  “普陀峪的工程,也有你的份吗?”

  普陀峪就是慈禧太后将来的陵寝所在地,经营多年,耗资巨万,雷家在这一陵工上就发了一笔大财,所以听慈禧太后提到此事,赶紧碰头答道:“老佛爷的万年吉地,奴才敢不尽心?”

  “是啊!你家世受国恩,如果再不尽心,可就没有天良了。”

  慈禧太后问道:“清漪园从前也是你家承办的吧!”

  “是!”雷廷昌说“清漪园在乾隆十五年改建为大报恩延寿寺,是奴才的太爷爷手里的事。”

  “清漪园这个地方怎么样啊?”

  问到这话,雷廷昌不敢怠慢。他是早由立山那里接受了指示的,要尽力说得那地方是如何如何地好,只要讲得动听,尽管不厌其详。不过话虽如此,雷廷昌却怕慈禧太后不耐烦细听,讲到一半,嫌噜苏不让他再往下说。那一来,只怕就此失宠,以后再无“面圣”的机会了。

  因此,他磕个头说:“回老佛爷的话,清漪园的好处极多,来历很长,怕老佛爷一时听不完,是不是让奴才写个节略,等老佛爷闲下来有兴致的时候,慢慢儿细看?”

  “不要紧。”慈禧太后为“好处极多”这四个字所打动,兴味盎然地说“你慢慢儿说好了。”

  “是!”雷廷昌答应一声,由万寿山谈起。

  万寿山在元朝叫做瓮山,南面的一片湖叫做金湖。地当玉泉山之东,圆明园之西。明朝在此地建有圆静寺和好山园,康熙四十一年,就此一寺一园改建作行宫,就是瓮山行宫。

  乾隆十六年,高宗生母孝圣宪皇后六旬万寿,高宗特就圆静寺改建为大报恩延寿寺,祝禧颂圣。瓮山改名为万寿山,金湖疏浚拓宽,赐名昆明湖。临湖建园,题名“清漪”

  建大报恩延寿寺,是在乾隆十五年开的工,建清漪园及疏浚昆明湖,是乾隆十六年的事。这年正月,高宗奉皇太后第一次南巡,三月初一驾临杭州,初睹“西子”惊为天下美景第一,湖山胜迹,题咏将遍,连半月之久,方始移驾苏州。四月间回銮抵京,降旨修清漪园,导西山、玉泉山之水,广为疏浚昆明湖,形状即为西湖的具体而微,而清漪园的经营,有许多地方取法于西湖的名胜。西湖的苏堤与湖心亭,都出现在昆明湖中,最明显的是,万寿山前山正中所建的九层大塔,也就是报恩寺塔,与西湖雷峰塔的形状,极其相象。

  万寿山分为前山与后山两部分,后山有一条小河,沿河筑一条街道,全仿苏州,颇具江南水乡的风味。这些景致,都成陈迹,雷廷昌并未见过,但他的口才来得,描绘得十分生动,真让慈禧太后听得忘倦了。

  最后才谈到清漪园遗址的好处,一句话:有山有水。这句话听来平淡无奇,需要拿别处来比较,才见得“有山有水”四个字不容易做到。西苑虽有白塔山,其实不过一处丘陵;圆明园方圆二十里,有名的美景,就有四十处,但水多山少,格局散漫,不如清漪园背山面湖来得紧凑。

  提到圆明园的散漫,慈禧太后颇有感慨,也深悔失计。当年重修圆明园,工费也用了一两百万,加上拆除的旧木料折价,总计要用到三百万左右,结果半途而废,仍是荒凉一片。就因为圆明园太大了,几百万银子花下去,看都看不见。如果用这三百万银子,另修一处园子,必定粲然可观。

  就这一念之间,慈禧太后决定了,决定接纳内务府的献议,重修清漪园。

  当然,这话不能谕知雷廷昌,回宫以后,要找李莲英来商议。

  “听雷廷昌说得倒真中听。有几百万银子,花在清漪园上头,一定有个看头儿。”

  “原是这么着!”李莲英对慈禧太后说话,完全是老管家对老主母的口吻,没有繁琐的称谓与虚文,是那种尊敬中含着亲切的味道“而且修清漪园,也比修圆明园来得名正言顺。”

  “怎么呢?”

  “当年乾隆爷替老太后上寿,修了大报恩延寿寺,盖了清漪园,如今万岁爷不也该大报恩吗?”

  一句话提醒了慈禧太后,意向越发坚定。倘或有言官不知趣,象当年谏阻圆明园工程那样,就由皇帝下一道上谕,引用高宗为孝圣宪皇后建寺修园祝禧的祖宗成法,狠狠地训斥一番,看谁还敢多嘴?

  “你就说给福锟吧!让他跟立山核计,怎么样先叫雷廷昌画个图来看看。”

  “奴才马上去传旨。”李莲英问道:“那里有山有水,怎么个把万寿山、昆明湖用得上?先得请旨,好让他们照老佛爷的意思去办。”

  这是李莲英故意这样说的,其实已有草图。慈禧太后不知就里,想了一会说:“办事的地方总要有的。”

  那是一定的。皇太后在园颐养,皇帝不得不随侍,召见臣工,裁量大计,不但要有正殿,还得要有臣下的直庐,草图上连这座召见臣工的正殿的名字都已拟好了,叫做“红寿殿”不过,这时候的李莲英却只能答应一声:“是!”“再要有烧香的佛阁。”

  “是!”李莲英说“那得离寝宫近的地方。”

  “可也得在山上。”

  “寝宫可不能盖在山上,上下不便。”

  “寝宫就盖在山坡上,临着湖。”

  “老佛爷的算计好。”

  不是慈禧太后的算计好,是立山的算计好,一佛阁一寝宫的位置早就相度好了,正就如慈禧太后所指示的,建在仁寿殿之后,背山面湖的地方。

  “我想到的就这两处。”慈禧太后说“咱们在这儿瞎琢磨没有用,人家几辈子在样式房掌案,自然知道怎么取景,怎么样才新奇有趣?管保画来的图,比咱们想得要好。”

  “是!”李莲英说“奴才马上去说给福中堂,让他传旨,总在十天八天之内,把草图画得来。”

  “十天八天怕来不及。给他们半个月的限吧!”

  “那就更好了。”李莲英问说:“跟老佛爷请旨,这件事,要不要说给七爷?”

  慈禧太后想了一下,断然决然地说:“先不必跟他说。等我看了草图,让他们估一估,得要多少银子?有了准数,我自己来跟他说。”

  “是!”李莲英答应着,心里在想“新奇有趣”四个字,可千万不能忘掉。

  李莲英当然了解慈禧太后的意思,甚至早就预料到必是如此处置。扩修三海的工程,马上就要大举进行,此时来谈重修清漪园,正好给醇王一个谏阻的借口,自非所宜。

  但是,要瞒着醇王就有许多办不通的地方,因为他如今是“太上军机”纵非大小事务一把抓,却是无事不可过问。李莲英心里在想,这个差使很难办,要能风平静地过关,着实得要费一番心思,目前决不能张扬,甚至连福锟都还不到可以商量的时候。

  这时候,能商量的只有一个人:立山。

  立山已经知道了召见雷廷昌的经过,而且已料到李莲英一定会来传达密谕,所以这天下午不出门也不见客,在家专侯宫中的消息。

  果然,下午两点多钟,李莲英来了。他是客,也是忙人,所以宾主都不作无谓的寒暄,一进立山那间摆了古玩的精致书斋,立即便谈正事。

  “今儿召见‘样子雷’,上头听他的话很对劲。”李莲英问道“你知道不?”

  “我知道。雷廷昌到我这儿来过了。”

  “那好,省得我再说一遍。”李莲英说“图样怎么样?半个月之内能不能赶出来?大殿、佛阁照咱们核计的样子画,另外的景致,着实也要费点儿心思。”

  “大哥请放心,错不了!草图已经有了。大哥如果今天能不回宫,我把雷廷昌找了来讲给你听。”

  “不回宫不行,再说草图上也看不出什么来。”“那,”立山问道“大哥跟上头回一声,那天我陪你上万寿山走一趟,让雷廷昌当面讲解。”

  “雷廷昌是样式房掌案,讲装修他是专工,但那里该摆一座亭子,那里该起楼,那里该凿池子架桥,又是一门学问。他行吗?”

  “行!”立山答得异常脆,接着又说:“当然也另外找得有人。”

  “好吧!我跟上头去回,就在三五天当中,空去一趟。

  你听我的信儿好了。”

  “是!我随时预备着,说走就走,什么时候都行。”

  李莲英点点头,然后正一正脸色说道:“现在要谈到节骨眼儿上来了。上头心很急,巴不得图样一定就动工,可又不愿意先让七爷知道,说等工料估出来以后,再跟七爷说。你看,怎么样?”

  立山不即回答,反问一句:“大哥看呢?”

  “如说要先跟七爷商量,就难了。就算七爷不敢不遵懿旨,只要一经军机处,或者海军衙门,事情就闹开来了。”

  “是!只有生米煮成饭再说。”

  “生米煮成饭,不就能吃了吗?”李莲英双手一摊“柴米又在那儿?如今是七爷当家,不跟他要跟谁要?”

  “先不跟当家人要也不要紧。”

  “怎么呢?不正应着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不要紧!自有人能垫。”

  这“自有人”当然是立山本人。李莲英听他口气太大,惊异之余,不免反感“兄弟,”他用讥刺的口吻说:“你有多少银子垫?”

  “大哥面前不敢说假话,我是苏州人说的‘空心大老官’。不过,大家都知道有大哥撑我的,就放心我了。”立山从容答道:“第一,兴工少不得几家大木厂,垫料垫工都愿意;第二,监工采办少不得在内务府还要用些人,他们在外面都挪得动,也垫得起。”

  那一顶“有大哥撑我的高帽子”将李莲英罩住了,他点点头说:“这还罢了!不过,垫款一时收不回,可别抱怨。”

  “钱有的是。只要大哥得便跟上头回一声,知道有这笔垫款,要收回也容易。”

  这短短两三句话,在李莲英便有两个疑问,第一是钱在那里?第二是何以见得收回容易?当然,立山有一套解释。

  钱在部库。他告诉李莲英说,从阎敬铭当户部尚书以来,极力爬梳剔理,每年都有巨额节余,详细数目虽无法知悉,但估计每年总有一两百万。

  这笔款子,阎敬铭是仿照大清全盛时代的成例,积蓄成数,不轻易动用,专备水旱刀兵不时之需。因此,对外也是秘密的,甚至慈禧太后都不见得知道。自从总司国家经费出纳的“北档房”为阎敬铭力加整顿,打破员把持的局面,指派廉能的汉缺司员掌理之后,他要有意隐瞒这笔巨款是办得到的。

  这笔巨款,照立山的看法是可以提用的,只要阎敬铭不加阻挠,换句话说,户部尚书换一个肯听话的人,凭皇太后的懿旨,几百万银子,叱嗟可办。

  “原来如此!”李莲英还有些不大相信“我也听说,阎尚书积得有钱,但也不至于有那么多吧!”

  “有!”立山断然决然地说“我是听户部的老书办说的,错不了!”

  “好,就算有。”李莲英又说“就算上头肯代提用,可是这笔款子交给谁来用?总得有个衙门出印领啊!”这就是说,如果是由海军衙门或者工部出印领,再转拨奉宸苑领用,其间便费周折,对归还垫款,一定要先追问底,如说是奉懿旨办理,懿旨却又何在?那时候慈禧太后亦不便出面说一句:“不错,是有这回事!”数目到底太大,不便这样子苟且。

  理会得此中深意,立山深深点头“大哥说得是!”他说“这笔款子当然拨给内务俯,现在咱们动工,亦当作内务府每年照例的修缮办理,不用动折子,也不用下上谕,一切都是面奉懿旨。不过…。”立山语不语,似乎有碍口的地方。

  “怎么?兄弟!”李莲英说“在我面前,有什么话不能说的?”

  “内务府人多主意也多。说句底儿的话,有好处争着来,要办事都往外推。如今修园照内务府常年修缮的例子办,只怕没有一位能挑得起这副担子。我呢,奉宸苑的郎中,连我们堂官都得听内务府司官的,那还有我说话的份儿?修三海是七爷在管,凡事直接打交道,越过内务府这一层,不算我失礼。现在可又先不让七爷知道这回事,大哥,我可真有点儿有力使不上了。”

  话说得相当含蓄,但李莲英一听就明白,而且深有同感。为了办事方便,慈禧太后代下来,他直接告诉立山,如臂使指,十分方便。倘或要经过内务府大臣一层一层转下来,不特多费周折,原来的意思,保不定就会走样,并且有些话也不便说。这一层于公于私的关系都很大,得要好好作个安排。

  于是他点点头说:“我知道了。我自有道理,反正准教你痛快就是了!”

  “谢谢大哥!”立山笑嘻嘻地请了个安。

  “空口说谢怎么样?”李莲英开玩笑似地答说“‘有宝献宝’,快拿出来吧!我得赶回宫去。”

  “有,有!”立山一叠连声地答应。

  李莲英喜爱“奇技巧”之物,立山经常替他预备一些。这天捧出来的是一包西洋玩物,从金发碧眼的西洋册到会走路的洋娃娃,总计十来件之多,足供他晚来无事,消遣好几个长夜之用。

  在归途中,李莲英就替立山想到了一个好缺,但是这个缺亦不是能随便调动的,先得仔细看看,有什么机会能撵掉旧的,才能补上新的。

  因此,他这天回宫,只夸赞立山的好处,说他办事实心实意,干练利,既有担当,又肯任劳任怨。接着便提到挑个日子,预备上清漪园去实地勘察一番,再画图样进呈。话很多,却始终不如何给立山调个差,得以直接指挥的意思。

  “好啊!”慈禧太后很赞成李莲英去看一看。因为他每次看了什么回来,耳闻目见,讲得清清楚楚,就等于她亲闻目睹一样“你就在这三两天里头,好好去看一看。先画个地形图来。”

  “奴才就后天去吧!”

  “后天?”慈禧太后想了一下说:“我本来想后天去看看长宫搭的戏台,那就改在明天去看。”

  长宫搭戏台是这年兴出来的花样,为的是传召外面的戏班子方便,为此慈禧太后特地移居储秀宫,而长宫的戏台,限期九月底“报齐”这天是九月二十六,离限期还有四天,依内务府办事的习惯,一定还不曾搭妥当。李莲英本想劝阻,到了限期那天再去看,话都到了口边,灵机一动,将要说的话缩了回去,响亮地答一声:“是!”次朝罢,传过午膳,慈禧太后向李莲英说道:“绕绕弯儿去!”

  她每天饭后,总在殿前殿后走走,其名为“绕弯儿”其实是为了消食。绕弯儿的时候,照例也有一班太监宫女随侍,原以为她只在储秀宫回廊上闲步,那知竟出宫往南直走。李莲英知道她的行踪,抢上两步,招呼一名小太监说:“赶快到长宫,告诉内务府的官儿,老佛爷驾到,让不相干的人,赶紧回避。”

  小太监从间道飞奔而去,一进长宫便大嚷:“老佛爷驾到,不相干的人赶快出去!”

  在场的内务府官员大惊失,慈禧太后突然驾到,所为何来?堂郎中文铦慌了手脚,一面撵工匠出门,一面找长宫的太监,预备御座。就在这作一团的当儿,慈禧太后出现了。

  一踏进来脸色就难看,望着一堆堆七八糟的木料麻绳,不断冷笑,对文铦领着内务府的官员,磕头接驾,慈禧太后根本就不理。

  “戏台呢?”鸦雀无声中冒出来这么一句,声音冷得象冰,文铦顿时战栗失

  “老佛爷在问:戏台怎么还没有搭好?”

  “是,是月底报齐。”文铦嗫嚅着说“今儿是二十七,还有三天的限。”

  “你听,”慈禧太后转脸对李莲英说:“他还有理呐!”

  遇到这种时候,跪在地下的人的穷通祸福,都在李莲英手里,如果他肯善为解释,或者先装模作样地骂在面面,为慈禧太后消一消气,至少大事可以化小。不然,虽是小事,也可以闹大。

  李莲英这天是存心要将事情闹大,当时便问文铦说道:

  “三天就能搭得好了吗?”

  “能,能!”文铦一叠连声地说“那怕一天一夜,都能搭得起来。”

  京里干这一行的,确有这样的本事,李莲英当然也知道,却故意不理会,只冷冷地说道:“既然这么着,又何必非要月底报齐?挑个好日子,早早儿搭好了它,趁老佛爷高兴,就可以传戏,不也是各位老爷们伺候差使的一点儿孝心吗?”

  这一说,真如火上加油,慈禧太后厉声叱斥:“他们还知道孝心?都是些死没天良的东西!”说完,掉头就走,走了几步,回头吩咐:“去看,内务府有谁在?”

  这是传内务府大臣。恰好只有师曾在,听得这个消息,格外惊心动魄,因为不但他本人职责攸关,而且他的长子文麟现在造办处当郎中,长宫搭戏台派定六名造办处司员合办,文麟恰是其中之一。

  战战兢兢赶到储秀宫,递了绿头牌,却一直不蒙召见,想打听消息,都说不知道。等了一个时辰,小太监出来传知:不召见了。却颁下一张朱谕:“内务府堂郎中文铦暨造办处司员,贻误要差,着即摘去顶戴,并罚银示惩。”

  接下来便是罚款的单子,堂郎中五万,造办处司员六人,各罚三万,总计二十三万银子,限十月十一,也就是万寿正的第二天齐。

  在被罚的人看,这么一个不能算错处的错处,竟获此严谴,实在不能心服。俗语说的是“打了不罚,罚了不打”如今既摘顶戴,又罚银子,是打了又罚。这从那里说理去?只有一面督促工匠,赶紧将戏台搭成,一面商量着找门路乞恩,宽免罚款。

  要想乞恩,先得打听慈禧太后何以如此震怒?这一层文铦比较清楚,因为当时震栗昏瞀,应对失旨,事后细想,却能找出症结,坏在李莲英不肯帮忙。然则,他的不帮忙又是所为何来?想想并没有得罪他啊!何以出此落井下石,砸得人头破血的毒手?

  这个疑团很快地打破了。第二天军机承旨:“内务府堂郎中着立山去。”旨意一传,除却文铦都不觉得意外,因为立山早有能名,而且在“帝师、王佐、鬼使、神差”这四条捷径中占了两门。毓庆宫行走是“帝师”;在醇王门下名为“王佐”;出使“洋鬼子”的国度是“鬼使”;在神机营当差便是“神差”四样身分,有一于此,即可春风得意,而况立山既是“王佐”又兼着神机营的差使!

  奉宸苑郎中与内务府堂郎中,同样郎中,但就象江苏巡抚与贵州巡抚一样,荣枯大不相同。内务府大臣并无定员,且多有本职,往往与遥领虚衔没有多大分别,内务府的实权多在堂郎中手里,如果干练勤练,圣眷优隆,一下子可以升为二品大员的内务府大臣。所以这一调迁,在立山真是平步青云,当然喜不可言。

  而在周旋盈门的贺客之际,他念念不忘的是两个人,一个是醇王,一个是文铦。醇王犹在其次,文铦的失意,必须立即有所表示。

  于是他托词告个罪,从后门溜出去,套车赶到文铦那里。

  帖子递进去,听差的出来挡驾,说主人有病,不能接见。

  “我看看去!”立山不由分说,直闯上房,一面走,一面大喊:“文二哥,文二哥!”

  到底都是内务府的人,而且立山平也很够意思,文铦不能坚拒,更无从躲避,只得了出来,强笑着说:“你这会儿怎么有功夫来看我?”

  “特为来给二哥道恼!”说着深深一揖。

  文铦确实有一肚子气恼,不敢恼慈禧太后,也不敢恼李莲英,原就牙地想在立山身上出一口气。谁知他不速而至,先就了自己的阵法,此刻再受他这一礼,真所谓“伸手不打笑面人”这份气恼,看来是只有闷在肚子里了。

  “咳!”他长叹一声“我恼什么?只怨我的流年不如你。”

  “二哥跟我还分彼此吗?便宜不落外方,我替二哥先看着这个位子。等上头消一消气,想起二哥的好处来,那时候物归原主,我借此又混一重资格,就是沾二哥的光了!”文铦笑了“豫甫,你真行!”他说“就算是哄人的话,我也不能不信。”

  就这立谈之顷,主人的敌意,不但消失无余,反将立山引为知心,延入书房,细诉肺腑。文铦相信立山不至于不够朋友挖他的,但对李莲英颇感憾恨,认为他即使要帮立山,犯不着用这样的手段,当然这是他确信立山不会出卖朋友,拿他这番话去告诉李莲英,才敢于直言无隐。

  立山自然只有安慰,说李莲英心中一定也存着歉意,将来自会设法补报。然后便跟文铦要人。这是很高明的一着,不独为了安抚文铦和他的那一帮人,而且也是收文铦的那一帮人为己所用。

  在文铦,自是求之不得,毫无保留地将他在内务府的关系都了出来。立山答应尽量照旧重用,但话中留下一个尾巴,如果李莲英有人下来,又当别论。这是预备有所推托的话,然而也是老实话,文铦是可以体谅得到的。

  立山离了文家,转道适园。他在车中寻思,醇王那里是非去不可的,说话可得当心,不能让醇王留下一个“蝉曳残声过别枝”的想法,以为我巴结上了李莲英。但也不宜得太多,尤其是重修清漪园一事,既然慈禧太后有话,由她亲自跟醇王去说,更不能“漏天机”

  打定了主意,琢磨措词,等想停当,车也停了。但见苍茫暮色中,适园灯火闪耀,舆从甚盛。立山心想来得不巧,正逢醇王宴客,却不知请的是那些人?

  下车一问,才知道是宴请来京祝嘏的蒙古王公,此刻正在箭圃中张灯较,回头还有摔角,由善扑营的高手与大汉壮士对垒。醇王府的侍卫劝立山在那里看个热闹。

  “看热闹不必了。”立山说道“我只跟王爷说几句话。”

  那些侍卫平都得过立山的好处,当时便替他安排,先领到“抚松草堂”暂坐,然后为他到箭圃中去请醇王来相见。

  醇王穿的是骑用的行装,石青缎子的四开气袍,上套通称“黄马褂”的明黄丝褂,束一条金黄带子,手里握着两枚练手劲、活骨节用的钢丸,盘得“嘎,嘎”地响,人未到,声音先到了。

  他问的第一句话跟文铦几乎一样:“这会儿你怎么有功夫到我这儿来?”

  “特为来给王爷磕头。”说着,双膝跪倒,恭恭敬敬地磕了一个头。

  “这是干吗?无缘无故给我磕头。”

  “是谢王爷的栽培…。”

  “不,不!”醇王抢着说道:“你错了!我可不敢居功,调你到内务府,我事先根本不知道,上头也没有跟我提过。你该给皮硝李去道谢。”

  立山心想,自己还真的来对了!听醇王话中的味道,大有酸意,岂可不赶紧消解?

  “是王爷的栽培,我自己的事,自己知道。”立山答道“蒙上头的恩典,调我到内务府,曾经跟李总管提过,问我怎么样?李总管回奏,立山是七爷赏识的人,不妨问问七爷的意思。上头就说,既是七爷赏识的人,一定错不了!无须再问了。王爷,您老请想,我这不是出于王爷的栽培?”

  这套编出来的话,听得醇王中的疙瘩一消,大感欣慰“原来还有这么一段儿!我倒不知道。”他说“你可好好儿巴结差使,别丢我的脸!”

  “是!”立山又说“这一调过去,当然要忙一点儿。不过,神机营的差使,求王爷可别撤我的。”

  “我撤你的差使干什么?不过,”醇王沉了一下“我想,你还是在海军衙门兼个差使的好。将来海军衙门跟内务府打交道,我就都交给你了。你看怎么样?”

  “全听王爷作主。我,反正只要能在王爷左右当差就是了。”

  “好吧!反正我也少不了你。明儿个再说。”

  “是!我跟王爷告假。”说着,立山便请了个安。

  “你家总有些贺客,我不留你吃饭了。”说到这里,醇王喊道:“来啊!”等侍卫趋近,他才又对立山说:“今儿有烧烤全羊,我让他们去割半只,你带回去请客。”

  于是立山又请安道谢。带着半只松枝烤的全羊,坐车回家。还有几个知留在那里,商量着“叫条子”来分享王府的烧羊。邀的都是名震九城的“相公”潘祖荫所眷的朱莲芬,梅家景和堂的弟子,为李慈铭所倾倒的朱霞芬都来了。俊秀毕集“条子”中只有一个秦雅芬托病未到。大家都知道,他的“老斗”是张荫桓,奉派出使美国,海天万里之行在即,自然有诉不尽的离情别意。托病不到,未算意外。

  转跟过了万寿,是该罚款的最后期限了。文铦五万得最早,是立山为了弥补他的丢官,替他代垫的。造办处六名司员中,文麟的父亲是现任内务府大臣师曾,不能不罚款,否则会祸延老父,此外就只有一个英绶,老老实实了三万银子。其余四个或者确有困难,无力筹措;或者心疼银子,要求宽限;再有的便是算盘打了又打,认为进罚款,亦不见得官复原职,倒不如留着这三万银子,另作打点的好。甚至于有人公然扬言:这三万银子孝敬了李总管,不但顶戴可复,而且还能搞个好缺。既然如此,何苦那么傻!

  这件事使得立山为难。不遵限去催,公事不好代,依限去催,得罪了人,怕旁人不平,多加讥责。想来想去,只有跟李莲英去商量,打算着真不能过关时,自己赔垫,庶几公事私谊,两得兼顾。

  赔垫的这笔钱,羊出在羊身上,不愁不能在工程费内弥补,但传出去未免过于招摇,言官参上一本,说立山何来如许巨资赔垫?奉旨“明白回奏”那时何言以对?因此,只要是爱护立山的,一定会极力和阻他这么做。

  这在立山是早就想到了的,明知道李莲英必不以为然,而仍旧要这样子说,无非以退为进的手段,得他不能不想法子来了结此事。

  果然,李莲英听了他的话,先来一顿教训,说他轻率,是从井救人,不过也承认这是他的一个难题。于是立山领教之余,趁机央求,请李莲英向慈禧太后说好话,赦免了这笔罚款。

  “那是办不到的事。一提反而提醒上头了!”李莲英想了一下说:“我看上头也不见得会记得这档子事,把它‘干’

  了吧!”

  这就是说,未缴罚款的,不必再催,不了了之。然而已缴罚款的,顶戴不复,岂能甘心?立山再想一想,事难两全,只有一步一步走着再说了。

  于是,他又用怀感激的语气道了谢。接下来便提到第二次踏勘清漪园,头一次道中遇雨,半途而废,这一次实在是头一次。李莲英因为万寿虽过,慈禧太后听戏的兴致还很浓,长宫传外班来演,要过月半方罢,他得伺候在那里,因而约定过了十月十五,不拘那一天,只要天气晴朗就去。

  这天是十月十八,没有风却有极好的阳光。李莲英由立山陪着,坐车出西直门,过高粱桥,向北直驶海淀,经畅园遗址往西不远,就到了万寿山麓,昆明湖畔的清漪园了。

  这一带在英法联军入京之前,本来有五座园子。最大的是圆明园,圆明园之南是畅园,本是明朝武清侯李伟的别墅。那时的圆明园还是皇四子,也就是后来雍正皇帝的赐园,畅园的规模比它大得多,是圣祖经常巡幸之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龙驭上宾之地就在畅园。乾隆即位,或许因为这里曾是所谓“夺嫡”奇祸发难之处,所以不常临幸,六十年中全力经营圆明园,而畅园则因为位置在圆明园前面,被称为“前园”

  这两座园子之西,依次为万寿山、玉泉山、香山,合称为“三山”万寿山下的清漪园、玉泉山下的静明园、香山之下的静宜园,则合称为“三园”跟圆明园、畅园一样,都毁在咸丰庚申的浩劫之中。但是殿基是毁不了的,如清漪园的勤政殿,石基宛然,只要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起造宫殿了。

  李莲英和立山是在这里下的车。内务府造办处的官员、雷廷昌和他带来的将作好手,以及几家大本厂的掌柜,早就在那里伺候差使。行过了礼,雷廷昌将李莲英和立山先请到一旁临时搭兼的工寮中,一面歇脚饮茶,一面听他先讲解地形。

  “清漪园本来有八景,叫做载时堂、墨妙轩、龙云楼、淡碧斋、水乐亭、知鱼桥、寻诗径、涵光。园子的规模,听这八景的名儿就知道了。”

  想一想果然,一堂、一轩、一楼、一斋、一亭,此外就是一座桥、一个,甚至于一条船,亦美其名为“寻诗径”规模似乎还不如寻常富室的园林。

  “这一层我倒想不明白了。”李莲英皱着眉说“乾隆爷是最爱修园子的,放着这么一片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倒不打主意?”

  “总管问到节骨眼儿上来了。”雷廷昌答道:“我也听我家里老人说过,一呢,有一圆明园,天天忙,顾不到别处了;二呢,是给老太后庆寿的寺庙,那些花花梢梢的景致,安上去不合适;三呢,这片地方处处可以用,要拿亭台楼阁填了它,也真有点吃力。”

  “噢!”李莲英听到最后一句话,深为注意“这是说地方太散漫了!现在要拿亭台楼阁填了它,不一样也吃力吗?”

  “是!”雷廷昌不慌不忙地答道:“不过那样子吃力反不讨好。这座山、这片湖是天然美景,布置得好,不会觉得散漫。”

  他展开图来,指点着说:“清漪园一共三个部位…。”

  这三个部位,第一是东宫门内的勤政殿和殿西、殿后的寝宫,文武大臣、左右侍从的值宿办事之处;第二是大报恩殿延寿寺,以及矗立在万寿山上的九层大塔,位置在全园正中;第三是万寿山后东面的一处洼下之地,三面山坡,围着一泓碧水,在苍松绿竹中,掩映着高低参差的金碧楼台、游廊小桥,别有情致。这就是清漪园附属的一个小园:“惠山园”

  照雷廷昌与那些将作名匠,细细研究的结果,认为重修此园,不能不利用原有的基址。勤政殿改名为仁寿殿,殿西建皇帝的寝宫,再后面是慈禧太后的寝宫,在仁寿殿之后,太后寝宫之东,要盖一座大戏台。因为太后万寿,可在此地庆贺,循例赐群臣“入座听戏”非有绝大规模的戏台不可。

  在全园正中,大报恩延寿寺的遗址,背山面湖盖一座大殿,规制要崇于仁寿殿,作为皇太后的正殿。殿后就塔基修建一座佛阁,左右随山势高下,设置亭台。至于后山的惠山园,不妨就原来的样子,重建恢复。

  听到这里,似乎话已告一段落。李莲英不免失望,大致如旧,了无新意,慈禧太后所叮嘱的“新奇有趣”虽可在一楼一阁中想些花样,而整个格局,仍不免散漫空旷,只怕引不起游兴。

  立山见此光景,便先提一句:“他们有个想法,真还不错!

  掉句书袋,叫做‘匠心独运’。大哥不妨看看。”

  看是看一张图。抖开一幅长卷,仿佛工笔彩绘的“汉宫晓图”李莲英入眼一亮,只为湖边似乎缀着一条锦带,直通两头的宫殿,合二为一,格局顿时不同了。

  “总管,请看!沿湖修一条千步廊,这头联着老佛爷的寝宫,那头通到佛阁下的大殿。不相干的两处地方,不就拴在一起了吗?”

  这条长廊的好处,在雷廷昌口中真是说不尽,绾合两处宫殿,只是其中之一。顶关紧要的作用是,长廊本身就是一胜,虽然长有二百七十余间之遥,但造得蜿蜒曲折,每隔数十步,布置一座歇脚的亭子,或者通往临湖的轩榭,将来玉辇所止,随处闲眺,朝晖夕荫中的山湖光,直扑襟袖,仿佛万寿山、昆明湖就是自己庭园中的假山鱼池了。

  再从湖面北望,本来空岩宕地,只能遥观山,有了这条长廊,便觉得翠栏红亭隐约于碧树之间,平添无数情致。如果遇到万寿或其他的庆典,长廊上悬起万盏纱灯,璀璨五,叠珠累丸般自东而西,入夜远望,更为奇观。总而言之,有了这条长廊,园中的布局,便通盘皆活。

  李莲英表示满意,他也相信,慈禧太后对这一设计,也会满意。

  

  

  

  

  

  

  上一章 慈禧全传 下一章(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