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小说网
首页 > 耽美 > 葬清 > 第十章 暖阁奏对(三)

第十章 暖阁奏对(三)

目录

  远在朝鲜王京的龙辰也在做着决断,究竟留不留崇祯的xìng命。

  站在城墙上,龙辰轻叹道:“历史上你死了,満清八旗不也是夺了天下,罢了,留你无用,反而是个累赘。”

  ⾝旁的胡猛立刻点头,随后一只信鸽被放飞,将王爷的决断下了传递下去,直到交托到带着一帮护龙卫埋伏在běi jīng的孙德正手上。

  …

  而在暖阁中,君臣的谈话还在继续着。

  “当时有些言官如光时亨辈竭力反对,乱了朕意。此计未行,朕如今也很后悔。可恨言官与一般文官无知,惟尚空谈,十七年来许多事都坏在这帮乌鸦⾝上,殊为可恨!”

  “虽然当时有些文臣知经而不知权,阻挠陛下南巡大计,误君误国。但臣是四朝老臣,⾝为都宪,当时也顾虑重重,未能披肝沥胆,执奏南巡,也同样有误君误国之罪。”

  “卿当时建议择重臣护送太子抚军南京,也不失为一个救国良策。”

  “臣本意也是要建议皇上往南京去,因见李明睿的建议遭多人反对,所以臣就改为请送太子抚军南京了。”

  “啊!”

  “确实如此,故臣也有负国之罪。”

  崇祯如梦初醒,但他对李邦华没有抱怨,‮头摇‬说道:“此是气数、气数。”停了片刻,崇祯又说:“据先生看来,当时如若朕去南京,路途如何?”

  “当时李贼大军刚刚渡河入晋,yù拦截圣驾南巡,根本无此可能。yù从后追赶,尚隔两千余里。况且到处有军民守城,关河阻隔,使贼骑不能长驱而进。”

  “可是当时河南已失,护龙军已经占据山东境內,运河水路中断。”

  “贼进山东省只是零星小股,倚恃虚声恫吓,并以‘剿兵安民’与‘开仓放赈’之词煽惑百姓,遂使无知小民,闻风响应,驱逐官吏,开门迎降。这都是癣疥之患,而且护龙军两年內都不曾南下,臣认为那龙辰可能没有一争天下之心。翠华经过之处,乱民震于大威,谁人还敢犯驾?不久以前,倪元璐疏请送太子抚军南京,陛下不肯,将元璐的密疏留中。元璐见局势紧迫,又密疏建议用六十金召募一个壮士,共召募五百个敢死之士,可以溃围而出,召来勤王之师。元璐的这一密疏陛下可还记得?”

  “此疏也留中了。当时逆贼尚在居庸关外,说什么募五百敢死之士溃围而出?”

  “陛下!元璐因朝廷上商议应变急务如同道旁筑舍,必将因循误国,所以他建议召五百敢死之士,以备护卫皇上到不得已时离开běi jīng。这是倪元璐的一番苦心,事先同臣密谈过,但在密疏中不敢明言,恐触犯皇上的忌讳。今rì事已至此,臣不能不代为言之。元璐请以重金召募五百死士,非为溃围计,为陛下南幸时扈驾计!”

  “道路纷扰,纵然募到五百死士,能济何事?”

  “倘若陛下南幸,当然要计出万全。凡请陛下南幸诸臣,决无鲁莽从事之心。此五百死士,交一忠贞知兵文臣统带,不离圣驾前后。京师距天津只有二百余里,沿路平稳。陛下留二三重臣率京营兵固守běi jīng待援,圣驾轻装简从,于夜间突然离京,直趋天津,只须二三rì即可赶到。天津巡抚冯元彪预想陛下将有南幸之举,已准备派兵迎驾。倘若命冯元彪派兵迎至中途,亦甚容易。陛下一到天津,召吴三桂以二千jīng骑速到天津扈驾。”

  “宮眷如何?”

  “正二月间,逆贼距běi jīng尚远,直到三月上旬,逆贼亦未临近。当时如陛下决计南幸,六宮娘娘和懿安皇后,均可平安离京。皇上只要到了天津,就如同龙归大海,腾云致雨,惟在圣心。陛下一离běi jīng,即不再坐困愁城,可以制贼而不制于减。如将吴三桂封为候爵,他必感恩图报,亲率关宁铁骑扈驾。陛下一面密诏史可法率大军北上迎驾,一面敕左良玉进剿襄郑之贼,使贼有后顾之忧。”

  “倘若盘踞中原之贼,倾巢入鲁,占据济宁与临清各地,为之奈何?”

  “倘不得已,可以走海道南幸。”

  “海道!”

  “是的,陛下。当逆贼到达宣大后,天津巡抚冯元彪连有密疏,力陈寇至门庭,宜早布置,防患未然。后见情势已急,遣其于冯恺章飞章入奏,內言:

  ‘京城兵力单虚,战守无一可恃。臣谨备海船二百艘,率劲卒千人,⾝抵通州,候圣驾旦夕南幸。’

  本月初七rì,恺章从天津飞骑来京,遍谒阁僚。因朝中有人攻讦南迁,陛下亦讳言南幸,阁僚及大臣中竟无人敢有所主张,通政司也不肯将冯元彪的密疏转呈,冯恺章一直等候到十五rì下午,因其父的密疏不能奏闻陛下,而贼兵即将来到,只好洒泪奔回天津。倘能采纳津抚之议,何有今rì!冯恺章来京八天,就住在其伯父冯元飙家中,故臣亦尽知其事。值‮家国‬危亡之rì,臣竞然在两件事上不能尽忠执奏,因循误国,辜负君恩,死有遗恨!”李邦华老泪纵横,银sè长须在胸前索索颤抖。

  崇祯临到此亡国之前,对这位老臣的忠心十分感动,不噤又一次涌出热泪,哽咽说:“冯元彪的密奏,朕毫不知道。但这事责在內阁与通政司,与卿无于。”

  “不,陛下!臣为总宪,可以为津抚代奏;况巡抚例兼佥都御史衔,为都察院属僚,臣有责为他代奏。只因臣见陛下讳言南迁,始而只请送东宮抚军南京,不敢直言请陛下南幸,继而明知冯元彪密疏为救国良策,不敢代他上奏。臣两误陛下,决计为君殉节,缢死于文丞相之旁,但恨死不蔽辜耳!”

  崇祯叹息说:“不意君臣雍隔,一至于此!”

  “此系我朝累世积弊,如今说也晚了!”

  崇祯此刻心情只求活命,不愿就这个问题谈下去。因为李邦华提到由海道南逃的话,忽然使他产生一线幻想,低声问道:“先生,冯元彪建议朕从海道南幸,你以为此计如何?”

  “此计定能成功。”

  “怎么说定能成功?”

  “在元朝时候,江南漕运,自扬州沿运河北上,至淮安府顺淮河往东,二百多里即到海边,然后漕运由海路北上,从直沽入海河、到大津,接通惠河,到达通州之张家湾。自淮安府至张家湾,海程共三千三百九十里。我朝洪武至永乐初年,运河未通,漕运均由海运,所以先后有海运立功者受封为镇海侯,航海侯,舳舻侯。永乐十年以后,开通了会通河,南北运河贯通,漕运才改以运河为主,然海运并未全废。崇祯十二年,崇明人沈廷扬为內阁中书,复陈海运之便,且辑《海运书》五卷进呈…”

  崇祯似乎记起来有这么一件事,微微点头,听李邦华再说下去。

  李邦华接着说道:“当时陛下命廷扬造海船试试。廷扬造了两艘海船,载米数百万,于十三年六月朔rì由淮安出发,望rì抵天津,途中停留五rì等候顺风,共用了十天,在海上扬帆,飞驶三千余里。陛下闻之甚喜,加廷扬户部郎中。陛下本来可以率六宮前往南京,津抚冯元彪已备好二百艘海船,足敷御驾南巡之用。淮安为江北重镇,驻有重兵。圣上只要到达淮安,何患逆贼猖獗!”

  崇祯顿脚说:“如今后悔已迟,可恨!可恨!”

  忽然,王承恩不管皇上正在同大臣谈话,神sè仓皇地掀帘进来,跪到皇上面前,奏道;

  “皇爷!奴婢有紧急军情奏闻!”

  崇祯的脸sè突然煞白,一阵心跳,问道:“何事?何事…快说!”

  李邦华赶快起⾝,伏地叩头,说道:“老臣叩辞出宮,在文丞相词等候消息,为君尽节。”崇祯目送李邦华出了暖阁,跟着从御座上突然站起,浑⾝打颤,又向王承恩惊慌问道:

  “快说!是不是城上有变?”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