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小说网
首页 > 军事 > 帝国风云 > 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流砥柱

第二百三十五章 中流砥柱

目录

  冷战期间,除了仿制“超级空中霸王”的He-320之外,德意志第二帝国还设计制造了七种轰炸机,不过算得上战略轰炸机的只有在一九6sì年定型的He-400与在一九八八年定型的…这两种轰炸机,成为了帝国空军在冷战时期的主要战略支柱。

  虽然在诞生时间上,He-400比中国空军的H-56几乎晚了十年,但是这两种轰炸机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He-400可以看成是换上了涡浆动力系统的H-56。

  进入气时代之后,中国空军在积极推动气式战斗机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了气式轰炸机上。

  事实上,整个五零年代,中国空军的头号任务都是研制气式轰炸机。

  主要就是,在五零年代,中国拥有极为明显的核优势,依靠庞大的核武库,中国能够有效的遏制任何国家的战争企图,而要实现核威胁就需要可靠的投送手段,而当时唯一的投送力量就是轰炸机。

  也就是说,轰炸机的能直接关系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由此就不难明白,中国空军为什么要把轰炸机的发展优先级别放在战斗机之上,甚至不惜为此降低战斗机的研制速度。

  正是如此,中国空军才启动了十多个轰炸机项目,而且在短短几年之内采购了八种气式轰炸机,而且每一种的采购量都在两百架以上。到六零年代的时候,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数量超过了三千架。

  显然,这是一支远大于实际需求的作战力量。

  要知道,在六零年代初。中国拥有的核弹头总共还不到三千枚呢。

  巨大的投入,除了产生巨大的浪费之外。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即H-56成为了这个时代战略打击力量的代表。

  从某种意义上讲,H-56的出现,让中国空军在战略领域的领先优势得到了全面巩固。

  要知道,在五零年代,H-56的价值与H-1A在九零年代的价值相差不大,即H-56是那个年代不应该出现在那个年代的轰炸机,其先进足够抛开所有追赶者,把其他轰炸机全都送进博物馆。

  也正是如此。中国空军才陆续采购了数千架H-56。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在五零年代,H-56几乎是不可拦截的。这种轰炸机不但具备三十吨的载弹量与一万一千公里的作战半径,而且飞行高度达到了一万八千米。当时大部分战斗机的飞行高度都在一万五千米左右。飞行速度也达到了每小时九百六十公里,而第一代气式战斗机的最高飞行速度在每小时一千公里左右。此外,H-56还配备了三门自卫用的机关炮。而且都有dú lì的光学火控系统。

  显然,任何一个国家在五零年代的防空系统都不足以对付H-56。

  更重要的是,H-56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核武器载机设计的,其存在的价值就是携带核炸弹轰炸敌国。

  面对这个巨大的威胁,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认识到,除了需要更加先进的战斗机来保卫领空之外。还需要能够与之匹敌的轰炸机,才能抵消掉H-56产生的战略威胁。不至于遭到中国的战略压制。

  正是如此,德军开始研制新式轰炸机。

  显然,德军这次无法通过仿制来获得新式轰炸机了。

  说白了,就算德军获得了一架完整无损的H-56,也无法仿制,因为德意志第二帝国根本没有制造H-56所需的工业技术。比如,H-56采用的整体式铝合金翼盒,在当时就只有中国能够制造。如果改变设计,要想达到同样的结构强度,机翼的整体质量至少会增加三分之一,而这在设计中是不可接受的。又比如,H-56采用的上单翼气动布局、以及自行车式起落架,需要对机体结构进行全面加强;为了降低结构重量,不但大量使用了铝合金,才大量采用了一次铸造成型的工业技术;当时具备该工业生产技术的也只有中国,而且该技术严出口。

  显然,德军只能从头做起。

  问题是,在研制气式轰炸机之前,德军只有He-320算得上是战略轰炸机,此外就只有两种中型气式轰炸机。

  也就是说,德军没有研制气式战略轰炸机的经验。

  可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要知道,中国空军在研制H-56之前,研制过好几种气式轰炸机,而且是在大量的失败教训之后,才研制出了H-56。

  德军直接研制气式战略轰炸机,需要面对大量技术难题,而这些技术难题足以让德军的气式战略轰炸机项目难产。

  结果就是,德军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

  这就是,首先研制一种介于He-320与气式战略轰炸机之前的重型轰炸机,在获得了足够的技术积累之后,再研制真正意义上的气式战略轰炸机,从而为解决技术难题争取到足够多的时间。

  当然,这不可能是一种活式轰炸机。

  要知道“超级空中霸王”已经是活式轰炸机的巅峰之作了,而要超越就必须研制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而且活式发动机自身的局限,很难赋予轰炸机超过每小时八百公里的最高飞行速度。

  结果就是,德军选择了技术较为成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做为轰炸机的动力。

  与涡轮气发动机相比,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在民用领域首先得到大规模应用,是当时大部分民用飞机的主要动力。

  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领域有着足够多的技术储备。

  事实上,在大战之后,德军就试图对He-320进行改进,换上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以提高其能。只是这一改进受经费影响并没得到落实,而且He-320的基础设计在战后已经显得落后,没有太大的改进价值。

  当时,德军已经研制出了采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运输机与巡逻机。

  显然,以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为基础研制一种战略轰炸机,要比使用涡轮气发动机研制轰炸机容易得多。

  问题是,德军的目标是H-56。

  也就是说,德军对新式轰炸机的基本要求是在作战半径、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上基本达到H-56的水平。

  这就意味着,在限制了发动机的数量之后,需要功率足够大的发动机。

  结果就是,德军新式轰炸机的基本设计在一九五九年就完成了,可是受发动机限制,直到一九6sì年才定型。

  这就是…这种轰炸机配备了四台八千千瓦级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一百八十吨,能够运载二十四吨炸弹,轻载时的最大作战半径为七千四百公里,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六十公里,最大升限达到了一万五千米。

  虽然在能上,He-400仍然不如H-56,只是差距并不明显。

  更重要的是,这是自He-320之后,德军获得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即能够从帝国东部地区的空军基地起飞,轰炸中国本土西北部地区,并且在完成任务之后返回出发基地。如果将其部署到位于里海北面的空军基地,则能够对中国首都,以及除了东部与南部之外的中国其他地区构成威胁。

  当然,He-400在问世的时候就已经显得落后了。

  这就是,在现代化的防空系统面前,像H-56这类的轰炸机根本不可能突破敌国的防空网。

  只是,He-400与H-56一样,并没有被淘汰。

  原因就是,巡航导弹的出现,极大的拓展了轰炸机的生存空间,轰炸机也因此演变成了巡航导弹载机。

  别忘了,中国空军打算让H-56服役到二十一世纪三零年代呢。

  更重要的是,德军好不容易获得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轰炸机,也就不可能让其在服役之后就退役。

  为了提高He-400的使用价值,德军花了大量财力来研制机载武器。

  事实上,第一种空巡航导弹就是由德军研制的,而且首先装备部队,而且搭载空巡航导弹的就是…在冷战结束之前,德军研制了数种空巡航导弹,而且大规模装备了其中两种,即程为五百公里的中程巡航导弹与程为一千五百公里的远程巡航导弹。当时,德军甚至着手研制程高达三千公里的巡航导弹。

  总而言之,巡航导弹的出现,延续了He-400的寿命。

  在冷战结束的时候,德军依然装备了大约四百架He-400,而且部分He-400被改造成用于执行常规打击任务。

  与H-56一样,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计,He-400拥有极大的改进余地,且服役期间进行了多次改进。即便在冷战结束之后,在帝国空军基础上组建的德国空军都没有全部淘汰掉这种轰炸机,而是保留了数十架,并且让其继续携带核武器执行战备巡逻任务,成为了新德国战略打击力量的组成部分。

  只是,受动力系统限制,He-400根本算不上先进,也不是帝国空军在冷战期间装备的能最好的轰炸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