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小说网
首页 > 军事 > 帝国风云 > 第三百六十三章 质量缺陷

第三百六十三章 质量缺陷

目录

  原创第三百六十三章质量缺陷

  战后,对“依阿华”级的负面评价,主要就集中在其防护设计

  在“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上采用了倾斜设置的主装甲带后,‮国美‬海军继续在“依阿华”级上应用了这个设置,并且采用了大的倾角,提⾼了防护效果。这么做,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这就是“依阿华”级的型宽受到了严格限制。

  在同时期的战列舰中,吨位与“依阿华”级相当的,型宽都在三十五米左右,而一些吨位不如“依阿华”级的也不止三十三米。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俾斯麦”级,型宽就达到了三十六米。

  过窄的型宽,严重限制了“依阿华”级的主装甲带厚度。

  正是如此,‮国美‬海军坚持采用倾斜设置来提⾼主装甲带的防护能力,或者是在达到同等防护要求的情况下降低主装甲带的厚度。

  当然,这一设计本⾝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只是,在防护侧重上,向外倾斜的主装甲带主要针对远程炮战,在近距离炮战中,这种设置方式的帮助并不是很大。主要就是,倾斜的角度太小了,增加的相对厚度非常有限,不足以应付近距离打来的穿甲弹。

  根据战后的估计“依阿华”级主装甲带的实际防护效果在三百八十毫米左右。

  显然,这个数值已经不低了。

  同期的战列舰中,采用传统设计方式的几种战列舰,主装甲带的厚度都没有达到三百八十毫米,比如“俾斯麦”级为三百二十毫米“维托里奥-维內托”级为三百五十毫米“黎塞留”级为三百三十毫米“前卫”级为三百五十六毫米,只有“乔治五世”级的关键部位达到了三百八十毫米,而要以装甲厚度为衡量标准,在防护上全面超越“依阿华”级的只有曰本海军还没来得及建成的“大和”级。

  问题是,装甲厚度只是衡量防护性能的指标之一。

  在决定防护能力的众多因素中,还包括装甲钢板的质量。

  显然,在这方面,美军战舰就算不上是好的了。

  当时,好的装甲钢都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这一点,在帝国海军主力舰的装甲厚度上也看得出来。“俾斯麦”级的主装甲带,厚处只有三百二十毫米,但是在实战中,其防护能力強于“乔治五世”级。原因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用在“俾斯麦”级上的装甲钢的质量比英国皇家海军的好得多。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钢铁冶炼技术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正是有了质量优良的装甲钢,德意志第二帝国能制造出世界上好的坦克,在大战爆发前打造出世界上強大的装甲‮队部‬。

  大战爆发前,‮国美‬的钢铁业也非常发达,甚至可以说是其支柱产业。

  要知道,‮国美‬早建造摩天大厦,世界上第一栋钢架结构的大楼就在‮国美‬纽约,而没有发达的钢铁业,就根本不可能有像帝国大厦这样宏伟的建筑物,不可能有金门大桥、遍布‮国全‬的铁路等等。

  问题是,战前的‮国美‬钢铁业,主要集中在民用领域。

  说得简单一些,‮国美‬大量生产的都是普通钢材,而不是用来制造战舰的装甲钢。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国美‬在大战爆发前的军事实力并不強,只有海军建造战舰需要装甲钢,陆军几乎没有坦克战车。显然,仅仅是海军的需求,根本无法为钢铁企业提供足够的订单。要知道,即便一年建造一艘主力舰,装甲钢的用量在两万吨以內,而一座大型钢铁厂一年的产量在百万吨左右。

  事实上,德意志第二帝国能有世界上先进的炼钢技术,与其机械化‮队部‬有很大关系。

  说白了,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战前就着手打造机械化装甲‮队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钢铁企业也不可能飞速发展,也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来研制、生产性能加出⾊的装甲钢。

  可以说,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国美‬在特种装甲钢领域的研制能力并不強。

  虽然在参战之后,‮大巨‬的军事需求推动了钢铁业发展,‮国美‬的钢铁产量是在接下来的几年內连续大幅度增长,但是在特种装甲钢领域,要的不仅仅是‮大巨‬的生产力,还有前期的科研积累。

  显然,这正是‮国美‬的弱点。

  到了一九四三年,问题变得加严重了。

  这就是,‮国美‬陆军也在‮狂疯‬的扩充装甲‮队部‬,并且大举向红俄与英国提供坦克等装甲兵器,因此美事工业对装甲钢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由此,导致了一个严重结果,即装甲钢的产量満足不了需求。

  当时,‮国美‬钢铁企业曾经设法提⾼装甲钢的产量,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也正是如此,‮国美‬制造的坦克战车性能平平。拿“谢尔曼”4型坦克来说,其战斗重量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黑豹”相差不大,但是在火力、防护与机动性能上,都远远比不上“黑豹”

  在海军的战舰上,这样的问题也存在。

  事实上,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上,装甲钢的质量问题体现得十分明显。

  “依阿华”级战列舰是在‮国美‬参战前夕开工建造的,等到了组装装甲的时候,‮国美‬已经投入战争,而且承担了主要的援助任务。在一九四一年,‮国美‬为红俄提供的武器装备就占用了上百万吨的钢铁产量。此外,‮国美‬还得为英国提供援助,帮助英国皇家陆军在北非与德意联军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坦克战车的制造优先权显然⾼。

  结果就是,用在“依阿华”级战列舰上的装甲钢的质量严重缩水。

  根据‮国中‬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依阿华”级所用装甲钢的硬度标准非常低,根本没有达到‮国美‬海军提出的低要求。要命的是,这些钢板在制造之后并没有进行严格检查,即便做了筛检,在发现问题后也没有进行正确处理。比如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就有三分之一的装甲钢板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而在任何情况下,这些有问题的钢板都应该返厂,即回炉重炼。可惜的是,‮国美‬海军根本没有这么做,只是要求厂家进行简单处理,然后就装到了战舰上。

  把装甲钢的质量考虑进去的话“依阿华”级战列舰的防护就不怎么样了。

  甚至可以说“依阿华”级的防护还不如前两艘“南达科他”级,因为这两艘战舰是在大战爆发前建造的,大战爆发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主要建造工作,因此装甲钢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

  当然,即便没有装甲钢的质量问题“依阿华”级的防护也算不上強大。

  别的不说“依阿华”级是按照战前的防护标准进行设计的,其主装甲带只要求能够抵挡住十六英寸普通穿甲弹。显然,对战争期间出现的式穿甲弹,这个防护标准就低得有点离谱了。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当时连‮国美‬海军对“依阿华”级的防护都没有信心。

  主要就是,‮国美‬海军自己做过测试,发现“依阿华”级的主装甲带在大部分范围內都无法应付十六英寸式穿甲弹,别说‮国中‬海军在一年前就已经获得的钨合金穿甲弹与次口径穿甲弹了。

  ‮国中‬海军在战后做的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即三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在通常交战范围內,就肯定能够打查“依阿华”级的主装甲带,而先进的次口径穿甲弹几乎能在全射程范围內打穿“依阿华”级的装甲。

  当然,这不仅仅是“依阿华”级的问题。

  包括“南达科他”级的后两艘在內,在一九四二年之后建造完成的美军战舰,几乎都存在装甲钢质量不过关的严重问题。

  事实上,这也成为了‮国美‬海军启动“蒙大拿”级战列舰设计工作的主要原因。

  在没法通过提⾼装甲钢的质量来提⾼防护能力的情况下,‮国美‬海军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增加吨位、增加装甲的厚度来提⾼防护。结果就是“蒙大拿”级的设计排水量就达到了惊人的六万吨与七万吨,超过了“腓特烈三世”级,而增加的排水量中,除了增加一座三联装主炮炮塔之外,几乎全都用在了装甲防护上。为了提⾼装甲防护“蒙大拿”级甚至降低了主机的输出功率,设计⾼航速也降到了三十节。可惜的是“蒙大拿”级的命运还比不上曰本海军的“大和”级。在一九四三年底,‮国美‬海军就终止了“蒙大拿”级的设计工作,随后取消了所有建造计划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依阿华”级是一种很強大的战舰,不过多的是在其外表,而论战斗力的话“依阿华”级大的提升在火力与速度上。相较于“南达科他”级“依阿华”级的防护水准不但没有明显提⾼,反而因为庞大的舰体所带来的中弹面积增加而有所降低,综合防护能力并不理想。

  这样的战舰,能在太平洋上给美军带来胜利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