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日出雄关 第二十八章 进位摄政
时已经是历四月初三,辽东的舂天姗姗来迟,在依风中,窗外的桃花树上,浅粉⾊的花骨朵已经布満枝头,含苞待放,已经有三五朵迫不及待地张开了羞怯的瓣萼,给周围颜⾊单调的场景增添了许多亮⾊。
此时王府的西院暖阁里,已经坐満了朝廷重臣和満洲亲贵,虽然屋子还算宽敞,却毕竟进去了十多位大臣,塞了个満満登登。我曾经提议应该在正厅里进行会议比较合适,可是照多尔衮的看法是:如今出征在即,此番非同寻常,需得众兄弟子侄和満汉大臣们捐弃前嫌,合舟共济,方能齐心协力完成一统中原的大业。所以让大家这样济济一堂,更显得彼此亲近,恍若家人,要把国事当成家事一般重视才好。
大臣们都坐在宽阔的檀木椅子上,或洗耳恭听或偶尔提议;而长长的坐炕上,则坐満了王公贝勒。然而和往常不一样的是,现在没有一个人敢拿出烟袋来菗上几口。因为眼下睿亲王的权威已经到了几乎登峰造极的地步,再加上昨⽇那些恭请睿亲王就任摄政王的奏折已经批准,所以每个人都在睿亲王面前谨慎万分。
多尔衮是这里的主人,因此盘腿坐在了八仙桌后的主位上。由于他的膝盖宿年来风作寒,所以此时虽是初舂,但是火炕依然是温暖如故。他捏着范文程的折子仔仔细细地阅览着,一字一句。均是细心推敲,直到阅毕,方才抬起头来,一脸欣赏和钦佩的神⾊,微笑道:
“范大人地折子写得实在好,⾜以作为我军⼊关作战的最佳方略,而着眼大局,分析透彻。很多我们想不到的地方。都被你一一弥补上了。”接着将手里的折子递给了旁边的济尔哈朗。“来,你也看看,禆益良多啊!”济尔哈朗是个精明油滑之辈,他近来在多尔衮面前越发谨慎谦恭了。接过奏折之后,他很清楚多尔没有直接说明的意思,于是当着大家的面,济尔哈朗将奏折的內容用听起来非常自然而随意地声调读出声来。这样便于所有人都能知晓其中內容,而且还不留痕迹。
读毕之后,在场王公大臣们无不心悦诚服,连连颔首,对范文程投之以嘉许地目光。
多尔衮开口问道:“以范大人看来,我军此时⼊关,胜算能有几层?这些年来,武英郡王。饶余郡王。还有本王均是接二连三领军南下,毁边破城,所经之地无不搜掠一空。想必那中原百姓,对我大清断无好感,如何能够顺利占据关內,坐得汉人地江山呢?”
眼见多尔衮丝毫不避讳地提到这个问题,范文程稍稍思考之后,正⾊回答道:
“自从闯寇猖狂,中原涂炭,近旦来流寇倾覆京师,致使帝后亡于国难,实在是必须讨伐之贼。李自成虽然拥兵百万,自陕西出发以来惯于横行无惮,其败道有三:殒其主,天怒矣;刑辱缙绅、拷掠财货,士忿矣;掠民资、人妇、火人庐舍,民恨矣。流寇同时具此三败,况且兼之骄傲狂妄,可一战而破也。我家国上下同心,兵甲选练,诚声罪以临之,卹其士夫,拯厥黎庶,兵以义动,何功不成?如果家国只想留居关东,不图大进,那就攻掠兼施;如想统一国全,非定安百姓之心不可”
“嗯,很好!”多尔衮抚掌赞道“昔⽇汉末,郭奉孝曾向曹献上‘十败十胜’之策,果然官渡一战而定北方。如今范大人此议⾜以与其媲美。”说到这里,他的眼中光芒愈盛,气势傲然:“倘若我大清就此奠定万世基业,开幅员万里之疆界,那么范大人今⽇之议,彪炳青史,为后人所敬仰是一定的了。”
范文程忙不迭地谦虚着,周围众人无不心悦诚服,想到大清的辉煌即将来临,每个人都心绪昂,澎湃不已。
这时外面进来了一个満洲章京,打千儿行礼之后,将一份刚刚送抵的公文送到多尔衮面前。多尔拆开来看了看,等他将纸张摊开在桌案上,两手平放,正襟而坐时,已经是一脸的从容和自信。他环视众人之后,郑重其事地说道:
“刚刚接报,‘三顺王’的四万汉军已经进抵盛京郊外驻扎侯命,除了孔有德、耿精忠和尚可喜之外,续顺公沈志祥部也随后抵达。共四万人马,携带红夷大炮一百二十余门。而満蒙十六旗军队可菗调八万精锐之师,又有朝鲜国王奉召出派兵员两千人随行,明⽇可到;另外还可以菗调附近驻扎地两万汉军。这样一来,我大清此番可以出动联军人数共计十四万,是立国以来前所未有之规模盛况,如果这样都无功而返的话,那么我等就无颜再见列祖列宗于宗庙了!”
众人无不神⾊凝重,自觉责任感已经非常強烈地庒在心头,这份担子实在沉重异常啊!照睿亲王这般调遣,对于总兵力也不过二十万的大清来说,可谓是倾国出动,破釜沉舟,所耗军饷更是难以计数。倘若此番进军,师老无功的话,那么他们这些人就真的没有面目返回辽东了。
只有少数几个人不这么想,他们正暗暗在心底里盘算着,希望越是这样越好。如果多尔此番无功而返或者不敌大顺军,遭遇败绩的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他这个摄政王的位置很难坐稳了,这样他们才能等到出头之⽇,否则…
到了四月初七⽇这一天,多尔衮以摄政王名义,代表顺治皇帝,为出兵事到太庙祭太祖武皇帝(努尔哈⾚),焚化祝文。接着又向太宗文皇帝焚化祝文。两道祝文,內容完全相同。在这两道祝文中,第一次正式称多尔衮为摄政。不称辅政。祝文中这样写道:“今又命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爱代躬,统大军前往伐明。”这是以顺治的口气向太祖和太宗焚化地祝文,所以顺治自称“躬”从此,多尔衮地摄政王名义正式确定。
第二天上午,小皇帝福临早早地起,由太监宮女们团团簇拥着装扮完毕,穿好八补朝服,戴上东珠朝冠。被众人小心翼翼地扶持着上了明⻩⾊的步辇。
大⽟儿站在旁边细心地叮嘱着小皇帝:“今天是大吉大利的⽇子。你坐在宝座上。摄政王和大臣们向你行礼,你要一动不动,连一句话也不用说。该办地事儿,內院学士们和礼部大臣都替你办好了。千万不要自说自话,免得失了君王体面。”
“儿子明⽩啦,额娘你就放心吧!”福临有点不耐烦,因为从昨晚到现在。他⺟亲已经将类似的话说了好几遍,他听得耳朵几乎生茧,心中很是不忿:你还是把朕当成无知幼童,真是⿇烦!
大⽟儿的目光何其敏锐,当然瞧出来了小皇帝心底里的算盘,于是郑重地教诲道:“皇上已经七岁啦,好
坐朝地规矩,再过十年八年你就亲自治理国事啦。上。不要想到玩耍。⾝子不要随便摇晃,腿也不要动。不管摄政王和大臣们如何在你地面前行礼,你只望着他们。一动不动。你要记清:你是皇上!”
“那也要十四叔把朕当皇帝才行…”福临小声嘀咕着,看到⺟亲严厉地目光扫来,他赶紧知趣地闭上了嘴巴。
“你听明⽩了吗?待会儿千万不要失了皇帝的威严和体统,不能让人小瞧了去。”
“皇儿记住啦。”福临懒洋洋地回答道。
望着小皇帝像模像样地坐在御辇上,由众人簇拥着远去,大⽟儿仍然站在原地。看了一会儿,她方才轻轻地叹了口气,踩着花底盆,在苏苿儿的搀扶下款款而去。
福临在大政殿的皇帝宝座上坐好以后,殿外开始奏乐。然后有一个文官赞礼,由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为首,満、蒙、汉文武群臣向他行了三跪九叩礼。乐止,赞礼官大声赞道:“平⾝!”
睿亲王多尔衮刚刚站起⾝来,赞礼官又朗声说道:
“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跪下,恭受敕印!”随摄政王出征的诸王、贝勒、贝子、公接着多尔衮,按照赞礼官的鸣赞,跪了三次,叩了九次头,山呼万岁。乐止,大礼方毕。文武大臣等,都在摄政王背后跪下。
左边有一张桌子,上边蒙着张红缎。一位员官站在桌子后边等候。大政殿內外,庄严肃穆。福临坐在宝座上,向下看着以摄政王为首的大清国众多显要人物跪在地上,他地情绪有点紧张,奇怪他们究竟在做什么,究竟什么东西这么重要。
但是不等福临想明⽩,忽然听见赞礼官大声赞道:“皇帝陛下钦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敕印!…先赐敕书!”
一位礼部员官从班中走出,站在宝座前边,稍微偏离正中。另一位员官用双手从桌上端起一个盘子,上有用満、汉两种文字誊抄在⻩纸上的敕书和一颗银印,端到读敕书员官的面前。赞礼官大声说道:“恭读皇帝敕书!”读敕书员官从盘中双手捧起汉文敕书,朗朗宣读。
这敕书较长,福临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他知道这个文书十分重要,只好规规矩矩地端坐在宝座上,装做用心听的样子。偏在此时,他感觉肚子发,很想小解,但是碍于场面却又不行,也只好竭力忍耐,心中苦恼烦躁不已。
“…其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等,事大将军当如事朕。同心协力,以图进取。庶祖考英灵,为之欣慰矣。尚其钦哉!”
“臣等谨遵钦谕!”阶下群臣齐声应道,震彻殿宇。
赞礼官接着赞道:“钦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奉命大将军’银印!”
乐声又作,刚才宣读敕书的员官从盘子里拿起银印,捧在掌中,让多尔看见,随即放回盘中,给等候⾝边的一位睿王府员官,恭捧出大政殿。
赞礼官朗声赞道:“平⾝!”多尔衮与诸王等人起立。忽然殿外乐声又起,赞礼官又赞:“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今蒙钦赐敕印,实为不世荣幸,单独行三跪九叩头礼,感谢皇恩!”
…
等到繁琐无比的仪式彻底进行完毕,首先感到终于等来彻底轻松的自然是小皇帝,他端端正正地下了宝座,等出了大殿,离开了众臣视线后,立即恢复了孩童地顽⽪,蹦蹦跳跳地向凤凰门跑去,急得后面一大群宮女太监们忙不迭地追赶着:“皇上小心,千万慢行~~”
出了大殿之后,多尔衮站立在宽阔地御道上,和众位王公们一一拱手,示意他们先行。等到大家陆续地散去了差不多时,多铎到了近前低声问道:“哥,你是不是⾝子不太舒服?看你的脸⾊有点差,还是不要去觐见两宮皇太后了吧,或者改⽇也好。”
多尔衮很清楚自己的⾝体状况,虽然这段时间来隐蔵着地风疾很少发作,然而这一连半个上午的仪式,不知道跪了多少次,叩了多少个头。尤其是到了后面时,每一次叩拜的动作时都是头晕目眩,气⾎上涌,眼前阵阵发黑,着实是支撑得苦不堪言。
然而他却不愿意显露自己虚弱的一面,哪怕是在多铎面前,他也装得若无其事“不要担心,我的⾝体很好,只不过是昨晚睡得少了些,所以气⾊不好罢了。至于两宮皇太后那边,出征在即,况且还有些事需要禀报或者回答咨问的,不能不去。”语气稍稍顿了顿,然后拍了拍多铎的肩膀:“你那边的事儿也多的,又没有个得力的帮手,想必忙得可以。你还是赶快回去吧!”
“那我先走了,你要注意⾝体。”多铎只得转⾝离去了。走着走着,他心中渐渐涌起一阵不忿:“你可是大清最有本事,功劳最大的人,却偏偏要跪一个啂臭未⼲的小儿,这世道,还真是不公平啊!”多尔衮也无暇猜测此时这位十五弟心中的念头,因为光凭方才多铎对他的几句慰问之词,也⾜够叫他欣悦不已了。这一年多的时间,似乎让多铎平素放不羁的情收敛了不少,居然破天荒地过问关心起自己的健康状况了,实在是难能可贵了。
想到这里,多尔衮那张稍显苍⽩的脸上,已经不知不觉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清宁宮內,两宮皇太后知道待会儿摄政王要来觐见,所以全部⾐饰齐整地坐在暖阁的炕头上边喝茶边等候着。没多久,太监通传完毕,多尔由宮女引路,迈⼊了房门槛。施礼完毕后,他端正地坐在两位皇太后对面的椅子上,神⾊很是恭谨。
“睿亲王,你率兵出征之后,盛京是我大清的本重地,也是朝廷所在,你作什么妥善安排?”她很清楚眼下必须笼络好眼前这位摄政王,才能够长久地保证着蒙古在大清的利益。
多尔衮回答道:“臣等已经议定,盛京为皇上与朝廷所在地,辅政郑亲王率领一部分员官留守,照旧处理⽇常朝政。満洲八旗兵与蒙古八旗兵各三分之二,汉军三顺王等全部人马,随臣南征。上三旗留下的人马守卫盛京,巴牙喇兵驻防皇宮周围,⽇夜巡逻。请两宮太后放心,在臣南征期间,郑亲王及留守诸臣自当忠心辅弼幼主,一如往⽇。”
大⽟儿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一面用柔和而自然的目光朝对面的多尔望着。她很希望多尔能够在一本正经地回答的同时,也能够朝她这边瞧瞧,哪怕是有意无意地一眼也好。
【…第六卷 ⽇出雄关 第二十八节 进位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