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小说网
首页 > 军事 > 星空之翼 > 二佰五十八、支柱(九)

二佰五十八、支柱(九)

目录

  克兰行星并不是一个非常适宜移民居住的地方,这颗部分都被荒芜的山地和沙漠所覆盖,水分稀少,气候干躁,蔚蓝色的海洋占全球的表面积已经缩减到不足分之十,而根据地质专家的研究,这颗黄宝石在几万年前应该还是和地球、新伦敦等行星一样是一颗蓝白相间的美丽蓝宝石,海洋面积一度占了整颗行星表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不少权威人士预言,在气候异变、沙漠侵蚀和水分蒸发联合作用下,也许再过几千年,从太空中俯看科克兰,在行星表面就再找不到任何蓝色的踪迹了。

  所以,移民科克兰行星的人类从来就是不很多,条件更好、和地球环境类似、气候更宜人、也更容易生存的行星还有许多,这些行星远还没有达到人口和的程度,人们有什么必要非要选择科克兰,而不是一个更好的栖身之所?

  再加上,科克兰又是一个边境星系,在和联邦的关系紧张之后,这里随时可能变成前线,变得战火纷飞之地,战争的阴影笼罩下,许多人都携家带口离开了科克兰,虽说,科克兰行星总人口从始至终也没超过三万,但如今,整个行星的常住人口加起来却连五十万人都不到了。都集中居住在靠近那片不断缩小的海洋的几个沿海的城市和村镇中。

  今天,大批科克兰的居民们纷纷走出了他们的房子、走出了他们地办公室,在凄厉刺耳的警报声中。按照军事当局发布的命令前往各自避难所,许多人脸上都带着恐惧和惊慌的表情,还有许多人一边跑一边仰头看向太空,尽管他们实际上什么也看不到。

  这还是科克兰行星第一次发出战争避难警告,这意味着敌军已经近在眼前,在联邦与同盟的战争中,尽管双方打得你死我活,但战争大多都是在联邦所属星系进行的。帝国的星系星域很少被波及。科克兰星系也一样。否则帝国第11舰队就不会选择在科克兰星系休整了,科克兰纵使有些冲突和战斗,但都局限在小规模,局限在少数星际战机和战舰之间、局限在空间跳跃点附近,离科克兰行星远着呢,远没到发出战争避难警告的程度。

  只是,帝国和联邦不是已经停战了吗?怎么还会有战争警告?难道说…

  没有多少人想到会是同盟。尽管同盟这几年声势越来越大,给帝国军带来地挫败也越来越令人惊心,但同盟地主要控制范围和活动星域还是离科克兰太远了,大部分科克兰地居民都认为是帝国和联邦的战争已经再次重开,大部分人都猜测联邦的战舰何时临空,毕竟这里是与联邦相邻的边境星系,这么猜想也不足为奇,只是。他们不知道实际来的正是他们想不到的反抗军同盟--他们口中的叛军同盟地舰队。消息被严密封锁了,普通的居民们不需要知道那么多,他们只知道威胁已经临空。敌人已经到来,就够了,至于敌人是谁,是联邦还是同盟,有什么差别吗?反正还不都是一样是帝国的敌人。

  普通民众不知道战事实情,但有些人则对战事进展情况一清二楚,在科克兰行星上空的帝国号太空母舰上,比利斯中将眼睛正紧盯着舰桥前方的大屏幕,这是一台设在科克兰星系内的无人监视器发回的影象:镜头锁定在遥远漆黑的太空深处地两个快速移动地物体,这个无人监视器显然已经被发现,因为这两个物体正是冲着这个无人监视器而来的,它越飞越近,越近越清晰,已经可以分辨出目标的属了--这是曾经让他们吃足苦头地两架叛军的闪电式星际战斗机,几道红色、白色的能量光束从镜头附近的上方和侧方掠过,并不是出色的一击,显然敌机飞行员的击技巧还略有欠缺,不过,一击不中还有二击,叛军飞行员很快修正了瞄准误差,一道能量光束在镜头前迅速放大,红光笼罩了屏幕后,影象消失了,屏幕上只留下了一片空白。

  “又是一个,K-23654,御和监视系统。”一名参谋低声说道。

  “让他们尽情地去表演好了。”比利斯中将挥了挥手,故意装作一副不在意的样子。

  是啊,他们还能怎么办?尽管舰载机损失惨重的第11舰[+|了科克兰行星,但叛军舰队不久之后也尾随而来,就在科克兰行星附近游弋,严密监视着舰队的一举一动。

  敌军暂时还没有主动发动进攻,尽管舰载机的实力大损,但第队目前已经置于科克兰行星防御网的保护之下,舰队上空有护盾的保护,行星轨道和地面的众多自动防御炮台、导弹发装置、对空轨道炮,相互配合,加上各基地原驻有的及舰队残存的星际战机,即使最终仍挡不住叛军,但也足以使这些不请自来的可恶敌人吃足苦头。

  不过,如果舰队离开了行星防御圏,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舰队及科克兰行星各军事基地目前还拥有超级女妖七十五架,旧式女妖五十三架,短剑式四十二架,星际战机总数连叛军的一半都不到,以此兵力前去进攻叛军舰队,无异于以卵击石,事实上,许多人都认为,以叛军舰队前所未有的强大力量,如果他们真是铁了心,不顾一切地发动攻击,就算合科克兰行星的防御力量和第11舰队,抵抗也是无济于们之所以不发动进攻,不过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承受太多的损失罢了,如果第11舰队敢离开科克兰行星,那可就正中敌人下怀了。

  但,叛军没有展开对科克兰行星和第11舰队的攻击。并不表明叛军舰队没有任何行动,也不表明他们他们不会攻击其他地方,事实上,就在主力舰队在科克兰行星附近盯着第11舰队地同时,两艘突。太空母舰、两艘战列舰和多艘巡洋舰早已离开了

  队,扫了科克兰星系,缺乏舰队支持的星系内的各孤立的防御炮台、导弹发装置、卫星、甚至小型空间站,大多被毁。尤其是通往联邦新南宁星系的JP2间跳跃点和通往阿尔梅隆星系的JP4空间跳跃点之间的航线。帝国的存在已经处于完全地空白。

  “对了。一定是如此,那就说得通了。”哥仑布号巡洋舰地舰长,卡纳里斯上校地眉头终于舒展开了。

  “什么,舰长?”克拉克上尉不明白一直愁眉紧锁的长官怎么会突然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叛军军事行动的目的,克拉克,你还不明白吗?”卡纳里斯舰长开始给他的飞行中队队长解释道“敌人根本没打算攻占科克兰星系。他们要的,不过就是一条通往联邦的临时安全航道。”

  “您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地?”上尉问道。

  “想想看,叛军们为什么会对我们突然感兴趣,他们为什么离开了他们的主要控制星域,跑到这一带来,任何军事行动都会有其目标,叛军的目标何在?叛军的作战行动目前涉及阿尔梅隆星系和科克兰星系,阿尔梅隆星系的卡多佐空间站已经宣布投降。该星系的军事活动基本结束。但叛军的行动仍然在继续,那很显然,叛军的目标不会在阿尔梅隆。他们地目标在科克兰,你告诉我,科克兰星系有些什么值得叛军感兴趣地东西?”

  “科克兰行星,我们的第11舰队,还有就是通往联邦的了。”克拉克上尉立刻回答道。

  “没错,科克兰行星只不过是一颗普通行星罢了,它之所以重要,完全是由科克兰星系地重要位置决定的,而科克兰星系的位置重要,就因为它是与地球联邦邻接的边境星系,叛军的目的肯定就是为了控制科克兰星系,取得与联邦的联系,他们之间有勾结是早就为人所知的事实了。”

  “其实这个目的,很多人也能猜到,毕竟太明显了,但还是有很多人疑惑,我先前也曾经怀疑过,因为科克兰行星并不是那么容易攻占的,攻下了也守不住,帝国增援部队从四面八方一赶到,叛军还得乖乖吐出来,折腾了半天却徒劳无功,叛军不会这么蠢。”卡纳里斯舰长抬起了头,看向上方“我们只是没想到,控制科克兰星系,不一定要控制科克兰行星,也不一定要永久控制。”

  “长官,这怎么说?”

  “克拉克,如果现在有大批联邦援助的船只进入科克兰,或者有叛军舰船前往联邦,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上尉立刻语,是啊,他们敢前去拦截吗?叛军主力舰队就等在外面呢。“但我们已经发出了警报,一定会有增援的舰队赶来支援的。”

  “说得没错,但也要赶得上才行,你知道,相当多的原边境星系的舰船和战机都被上将调去清剿叛军去了,边境星系的我军军力反而变得空虚很多,零零碎碎的援军就算赶到,还不是成了强大叛军舰队的口中餐?而等临近星域我军的军力集结好再赶来,你最好期望叛军们仍然还呆在科克兰,而卡拉汉上将的舰队倒是不用集结,但他们离科克兰还远得很哪。”

  “我跟你说,克拉克,叛军很聪明,他们首先以运输船队为饵,把我们的舰队出科克兰,前来支援阿尔梅隆,我相信他们一定很希望在阿尔梅隆就能把我们的舰队解决掉,但很可惜,比利斯将军立刻撤退了,不过,叛军的目的也达到了,舰载机损失惨重的我们基本就只能缩在科克兰的行星防御圈内,无法再对叛军行动进行过多干涉,他们根本用不着攻击科克兰行星,只需让我们无法干扰他们的行动即可,考虑一下吧,如果舰队毫发无损,科克兰星系内我们将拥有四多架星际战机的攻击力量,加上科克兰星系各处的自动防御炮台及其他星系星域的星际战机支援,叛军想在科克兰自由行动基本就是不可能,但现在,我军的舰队只能呆在科克兰行星,星系各处的自动防御炮台及监视设施又被摧毁…叛军们实际上现在已经控制了科克兰星系。”

  他摇了摇头“叛军不攻击科克兰行星以及清理通往联邦的航道的行动,已经暴了他们的意图,他们就是想要科克兰星系的自由航行权,尤其是通往联邦方向的自由航行权,现在他们已经得到了,我敢打赌,他们也不会蠢到在这里呆太长时间,呆到我军增援舰队赶来的。”

  “那么,长官,按您之前的分析,叛军突然要打通前往联邦的航道,而且还是动员了他们的大部分舰队来执行,就为了得到短暂的航线通行权?这个代价是不是有些太高了?传言不说说,叛军们和联邦还有一条秘密航线吗?那他们还需要这条航线做些什么?”上尉又冒出了一个新的疑惑。

  “唔…。。问得好。”上校沉思着“关于秘密航线,我倒是听过一些传闻,危险重重,据说十成物资里连一成也运不过来(被夸大的),也许这正是他们需要打通科克兰的原因。克拉克,你说得对,代价确实很大,但谁又知道叛军究竟是怎么想的?也许他们认为值得。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叛军打算怎么使用这条航线,有什么舰船、关键物资或重要人员需要通过,但从他们不寻常的行动,我相信…”

  他的脸色凝重起来“…对叛军同盟而言,一定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是牵涉到人,说不定就是他们的最高领导人,艾尔梅达夫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