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小说网
首页 > 经典 > 爱情的欣赏者文集 > 农贸市场之行

农贸市场之行

目录

  早上,我醒来时已经8点钟,路上的车辆鸣笛声此起彼伏。再也睡不着了。掀开被子,一骨碌坐起来,想想,这又是新的一天,而且是星期,今天我该做什么呢?哦,对了,水果已吃完,可以去农贸市场买些水果回来,既营养又能存放,可以吃几。于是穿好衣服,来不急洗脸,愉快的来到农贸市场。

  这个农贸市场其实是专门批发零售发送水果的大型集贸市场,远近几十公里的农民驮着好几担篓水果,拉往这里销售。买卖活动十分热闹,市场异常活跃。这里的水果都是农民黎明或前夜从地里采摘下来的,用农用机动车自己拉来,有的数量少一些,就骑着自行车,驮着两担篓运来,地方太远的就用班车捎来,采用种种辛苦的运输方式来到这里很不容易。

  我很喜欢这个地方,少有一种商业化气氛。更多的是本土的,自然亲切的,畅快豁达的农民买卖方式,让人觉得很舒坦很自在。我注视着这个市场上买卖的人们,精神都很清,说话也很有劲,讨价还价,过秤称重,买卖成,这是很有趣味的场景。农民们在市场各占一份地方,把一框框,一箩箩水果摆放在地上,或席地而坐,或坐在开来的农用车上,或站着张望,等待买主来买水果。我沿着一条通道走去,两行有桃,葡萄,梅李,早苹果,梨,凡是近期地里适时长的或早的都可以在这里与顾客见上面。桃子有沙红桃,金鱼桃,一个个红的颜色很深。难怪人们比喻少女的脸时说,桃面颜,这一个个桃子挨者嵌挤在担篓里,就象一件件艺术品,耐人寻味。视觉上的这种感受,引着人去亲自品尝这些桃子,我按耐住急切的食。看到有位老太太旁边摆放着两担篓桃,其中一担篓快完了,是沙红桃。她看见我就招呼我来尝,剩的不多了,你把这些买走,我收你一块五。我笑嘻嘻的蹲下,看这些桃子,一层桃粘在桃子上,手捏起来有点涩涩的手感。我说,我看你这些桃都大,颜色也重,味道我估计还可以吧,算起来一斤就是五钱吧。她回答,你这小伙说对了,我本来是准备批发这两担篓桃,可是中介给的价都太低,一斤只有三钱,我舍不得卖,就把这些都零卖了。你也知道,最后剩的桃都便宜卖,这足有四斤,自家地里结的,甜的很,你来尝一个。我想,老太太这么慷慨,又真诚,不尝也是甜的,就说,谢谢了,不用,给我把剩下的都买了,我给你钱,她说,好,她没有称,于是,她没给我过秤,把足有四斤重的桃装在塑料带里递给我说,农民卖啥不让顾客吃亏,你买下能吃几。我说,是呀,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盼来的收成,能卖这么低的价,真是太实惠了。我和她闲聊了几句,我说,你这另一担篓整卖能卖多钱?她说,一斤三五,这就是四十斤,十二元钱,我们图周转快,不多吧。她探望着我的眼神。我说,照这样说,你这两担篓也就是二十几元的样子,我不心生怜意,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穿着土气,但整齐。脸皱纹,一双慈善的眼睛下,眼袋很深,这都是因为凌晨四五点黎明之时,赶早从老远的地方用自行车驮来的,太不容易了。她这么大年纪,腿脚不利索,体力不及青壮年,还要用自行车驼着百十斤重的桃,大老远赶来,只得二十几元钱,就这还要一远钱的市场管理费。生意好,可能趁早就回去了,生意不好,就得等,甚至要等半天或一天,吃上几口自己带的馍,喝些瓶装的开水,就这么做着农民自己庄稼的生意,唉,农民真是辛苦。听她说,她的孩子争气,是大学生,在大城市工作,他给母亲常稍话,别累坏了身子,可她却守了一辈子地,一时半会儿离不开,总想着在庄稼地里抚育自己的果树,像抚育孩子一样和它们在一起。就盼着一年到头,多结果,多产收成,能挣些钱,攒起来,两口花消,给最小的孩子挣媳妇。说到这里,老太太眼里放出幸福的目光,看着我,就说,我这个孩子和你差不多大,今年刚毕业,在西安一家单位是工程师,他也该瞅媳妇了。我今年卖桃,杏,梅李这些杂果能挣四千元,还是农民现在慢慢的都富起来,多谢政府帮扶,才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我说,我也感同身受。舅舅,姑姑都是农民。现在新房也盖了,农用车也买了,还是科技在农村起了大作用,富农政策也好,农民要感谢就得感谢国家。她笑着说,我们当农民的确辛苦,你也知道,但我们受苦受累,就是为了子孙能活的轻松点,活的幸福,这样我们心里就舒坦了。我说,你说的真好,看来你是个有观念有文化的现代农民,一点也不老,我还以为你挣一点钱呢。她笑了,杂果一年就四千元,不少了,老汉今天早上没来,家里的农用车开到地里拉摘下来的梅李,明早我们就开车来卖梅李了,你要是来的话,我给你便宜。我连忙谢谢她说,你不知道,我今天就想吃梅李,恐怕明早不来买了。她笑到,那你去买吧,然后我和她欢喜到别。

  我提着一袋子桃,在两行农民之间寻找梅李。卖梅李的人也不少,有的车上放着十几个空担篓,身边只剩一两担篓的梅李卖,我上去一问,原来人家不零卖,是要批发给买主的,我也知道这种情况,这里的农民最希望一次把水果批发完,价钱虽少点,可周转快,省时间,不必耗费太多心力去等待买主,零卖的话就得六七斤以上才肯卖,或者发不出去的情况下才零卖,我只好怏怏离开。去另一家问,一位大叔,在那里摆了三箩筐梅李,急切的盼望有人来买。于是,我走上前去,仔细瞧瞧那些梅李,黑红黑红的,个儿适中,当当的嵌挤在箩筐中。他就招呼我,小伙子,你是中介还是给自己买?你看这梅李多好啊,就是等着批发呢,给的价都低,我不愿卖,又急着回去,看你想吃给你零卖。我喜出望外,那太谢谢你了,我可以尝一个吗?他说,你尝两个三都没事,自己地里种的还怕让人尝?我拣了一个中型个的尝了一口,酸甜的梅李汁一下子全涌入口中,味道好极了,我不再尝了,着急要买,他没有塑料带,于是,我去附近店家买了一个,竟然收我两钱,心里划去不过,比起农民他们太能坑人了,还是农民伯伯大度,待生人亲,难怪培养出来的农家子弟比商家子弟诚实刻苦,做人老实。我看了看在一旁急切等待我的那位卖梅李的大叔,也不想跟那人再计较,回到他身旁就问,你给我按啥价卖呢?他说一元两斤,我想这简直太便宜了,有些摊主卖梅李发价都是六七,给我这么便宜,真是个好人。我买三斤吧,他给我拿到附近卖西瓜的人那里称了一下,三斤差三两,于是,又从箩筐里让我再拾一些梅李,我拾了几个。他说,我拿的少,可以再拿两个。我不感激的注视着这位大叔,农民本善良,吃尘耐厚,从庄稼地里拼出了收成,拼出了气节,他们是一群值得我们感谢的人,身份虽然卑微,整体力量却非常强大,是我们的救命土财神,是驮着共和国前行的骆驼。他们太可亲了,他们太可敬了,他们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离别他前,我问了他几句话,他是从山区来的,早上班车从他们村过,他带着这三箩筐梅李进到城里,在这个县上最大的农贸市场里四五点就赶来,找了个位置安顿下,一直席地而坐,到了天明,等待买主,可是中介给价都低,不想卖,这都八点多了,他想早点回去,于是也着急着零卖。我说,你看还能等多久?他说,这很难说,中介比较苛刻,实在不行,就趁早卖给他们好了,这样周转快,反正我还得早点回去采摘梅李,明早赶早就又到了。我不问到,你一年卖杂果能挣多少钱?他说四千左右吧,还有苹果收成,一年就是两万块钱。这个数字在西北地区的县市里应该是比较高的,因为我知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县上有位园艺专家,抓住我县山区温差大,照足,气候适宜果树生长的有利条件,带领群众,大面积普及苹果和梨,山区农民很早就富了,惹的县城的人都眼馋,于是在我县这个半山区半平原的县里,人们到处都种上苹果和梨,以此做为我县的农村支柱产业,成了全国著名的果业强县。农民吃的好了,住的好了,大多数农户还要在地里种上些杂果,桃,杏子,梅李等,加大生产收入,于是人们都依靠果业和粮食产业富了起来。我说,还是市场经济起了大作用,在政策上,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又积极推广新品种,技术上大改型,且提供全新的农药和化肥。再者,农民老实本分,辛勤劳作,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农民脸上的笑容逐渐增多,这比什么都让人精神振奋。离别他时,他又给我的袋子里了一大把梅李,我不好意思要,他硬要给,我盛情难却,拿了三个。走时,我对他说,祝你今年发财,他脸笑容,连忙说,好好好,你慢走。

  走在归途,想想自己早上这一个多小时的买桃和买梅李,不感到一种清气油然而生。和农民打交道,你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农民把自家产的水果便宜的卖给百姓,他们的这种做法很让人感动,这是种双赢,他们在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出售后,赚到了可心的钱,这些钱来之不易,是卖命挣来的。付注心血于农田劳作,得到劳动报酬是很欣慰,很喜悦的。他们盼的就是的政策好,国的扶持引导好,自己身上的劲就永远不竭,乐于做新时期的中国农民,成为一个力量庞大的群体,一个现代化的,拥有新技术新观念的群体,一个缺之不得的群体。这种群体正是社会的根基和中国的脊梁,他们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他们正是国之丰碑,国之衣食父母。

  今天,我觉得,我在买水果的过程中收获很多,我的思想上收获也不少,我的农贸之行让我欣慰,随作文以记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