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小说网
首页 > 耽美 > 大宋金手指 > 二二三、重阳登高赏秋菊

二二三、重阳登高赏秋菊

目录

  大宋炎黄元年九月九,重

  虽是雨天,却并没有减少百姓们登高赏菊的兴致,临安城大街小巷,无数马车、人力车在穿梭,借着这一年中重要节日的机会,赚取几个小钱养家。

  的空气中弥漫着菊糕与“辟翁”的味道,往年这个时分,家家户户都用绍兴黄酒泡着“辟翁”就着菊糕赏花,今年则在许多人家都换了更为香淳的白酒。

  案亲腿脚不便的缘故,于织娘并不打算同纺织厂其余小娘子们一般去登高,因为生活的改善和经济地位的提高,这些小娘在家中自由了许多,她们成群结伴出去游赏,家人也从最初的反对改成了现在的默许。不过于织娘也没有闲着,虽然晚了一些,不过她还是自己动手开始做菊糕。

  “织娘,莫忘了捏蛮王,你不是去见了献俘么,就捏成那个铁木头的模样。”

  案亲在屋里喊道,于织娘出快活的笑来:“什么铁木头,爹爹,那是铁木真!”

  她将栗子末掺上蜂,再用饼模成带着漂亮花纹的糕饼,然后抓起一团五米粉,开始捏狮子和小人儿的模样。父亲说要捏成那个虏酋模样,她知道那是因为父亲未曾去看献俘而一直耿耿于怀的缘故。想到献俘,她便想到那个近来不再出现于纺织厂门前的年轻的近卫军将领。

  若是父亲见了献俘时他们那英武模样,应当不会再反对了吧…

  脸上烧红得厉害,于织娘摇了摇头,将惶惶的心思了下来,然后专心致志做她的糕点。她额角簪着的“延寿客”随着她的动作而一颤一颤地。让她红润的脸蛋更显娇俏。

  外头传来叫卖炒银杏、梧桐子的声音,还有叫卖葵花籽和花生米的,她家住处在深巷中,故此那声音传来时,已经是悠悠远远几不可闻。于织娘一边麻利地干活,一边回头问道:“爹爹,要尝些葵花籽么?”

  “不了,上回吃过,也就是那味儿,倒是花生米儿。下酒正宜,秋娘出去买些来。”

  于父正拿着一卷方知行送来地书捋须观看。这是求人秋字风清地所写地《东游记》。专门记载东胜洲各种物产和民间风俗地。于父正看到上面所说花生米地一章。不觉津口齿。

  于织娘打起一把纸伞。小跑着来到门前。推开门招呼那小贩儿。不仅是她。隔壁地方家。方知行也是一脸不情愿地模样出来。

  “织娘妹子。你买炒货?”见着于织娘。他招呼了一声。

  两家人是近邻。若不是双方都家道中落。只怕还要结亲地。不过以于家如今地模样。于织娘想招一个上门女婿。可方家又不可能让独子方知行成为上门女婿。而且于织娘并不喜欢方知行。总觉得这个打小认识地玩伴大了以后太过阴郁。让她觉得琢磨不透。在他身边时。总须提心吊胆。

  那个近卫军军官便没有给她这种感觉。憨实、直。英武可靠。

  想到这里。于织娘脸又微微一红。微微点了点头。开始与小贩讨价还价。

  “你们住在此处的都在厂里上工,哪儿在乎这么一点铜钿,小娘子你若是再价,我不但赚不得钱,连本儿都要赔了。”

  卖炒货地小贩一边不满意地嘟哝,一边飞快地称着花生米的重量,于织娘飞快地瞄着那秤上的星纹。只怕他少给了。待称砣那头高高翘起。她才数出几张金元券的票据来,替给那小贩。

  小贩乐呵呵地收下。前段时间地米价风波里,金元券比起楮币要坚实得多,而且经过那场小民们看不明白的风波之后,金元券渐渐代替了制钱,成为临安百姓在通中的首选。

  于织娘收好花生,正待再与方知行召呼一声再离开,就看到一辆马车从狭窄的巷子里挤进来。这辆马车妆饰得甚为豪华,于织娘并不陌生,她脸上微微一红,然后迅速退入屋中。

  方知行瞄了那马车一眼,心中有些不快。

  最近这辆马车来他们这小巷子次数并不少,这是继昌隆东家胡福郎的车子,此人据说是皇亲国戚,方知行的秘谍身份,让他对此人了解得更多一些,知道胡福郎不仅仅是皇亲国戚,更是天子在商界的代言人。

  不一会儿,胡福郎自车上下来,他看到方知行,略略点了一下头,然后开始敲门。

  紧接着,方知行看到李一挝一身制服,微微有些尴尬地下了马车。

  片刻之后,门里传来于织娘的声音:“是谁?”

  “于小娘,开门吧,是我,胡东家。”胡福郎向后看了李一挝一眼,然后笑嘻嘻地道。

  于织娘打开门,垂着头,低低与胡福郎招呼了一声,却看都不看他身后的李一挝。李一挝喉结动了动,原想上前与于织娘说地,到嘴的话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说了。

  “爹爹在堂屋候着。”于织娘低声说道,然后飞也似地跑开。

  胡福郎微微一笑,向李一挝做了个手势,李一挝磨磨蹭蹭地跟在他身后,丝毫没有在战场上时的风风火火。二人进了堂屋,于父出门来,先是向胡福郎施了一礼,刚要招呼时便看到胡福郎身后的李一挝,不由吃了一惊。

  他这是第一次见着李一挝,故此会觉得吃惊。不必胡福郎介绍,他便知道这是胡福郎说的那个看中了他家织娘的军士,只不过在他印象之中,军士都是鄙不堪,可李一挝给他地第一印象,却英有书卷气,而且神情腼腆。丝毫没有那种人的感觉。

  这倒不是李一挝善于伪装,经过几年熏陶,他身上的痞气已经收敛了。

  “这位是…”于父问道。

  “此人姓李,名一挝,字过之。”胡福郎笑道:“这个字是当今圣人为他取的,如今是近卫军参领兼军拱圣军副指挥使。”

  此前胡福郎并没有告之过李一挝地官职和他与皇帝的关系,故此于父听得后目瞪口呆。他只道托胡福郎来说亲的只是个近卫军的中下层军官,没有想到竟然是一个如此高官。

  这也更坚定了他拒绝之心,以李一挝如此身份,更不可能成为他于家的上门女婿。而且他官高位尊,少不得三四妾,自家织娘善良,只怕要受不少累。

  “请进堂屋说话。”虽是如此打算。于父倒没有急着表态,而是将二人邀请入堂屋。

  “不必进屋了,今来,是请于老哥随我们去登高地。”胡福郎大笑道:“九九重。登高赏菊,才为美事。”

  “老夫腿脚不便,胡东家地美意只能心领了。”于父淡淡笑道。

  “无妨无妨,这小子力大得很,服侍于老哥乃理所应当,我在屋外备了马车,于老哥若是赏脸,咱们这就去吧。”

  于父还待拒绝,胡福郎却向李一挝使了个眼色。李一挝面红脖子地抱拳说了声“失礼”也不管于父反对,直接便将他背在身上。他管着炮兵,少不得搬动重物,身体力气自是上好,于父还待挣扎。在他手中却毫无反抗之力。

  听得父亲大声叫嚷,于织娘疾步从厨房里跑了出来,惊问道:“胡东家,这是为何?”

  “请你父亲登高赏菊去,于小娘只管放心,下午定然送你父亲回来!”胡福郎摆摆手:“有个特殊人物要见他呢。”

  于织娘惶然跟出,他们这边拉拉扯扯,邻里街坊当然听到,出来见着是胡福郎。众人都认识。知道他绝无恶意,况且只听过抢那如花似玉的小娘回去为妾。没听过抢一个腿脚不便地老头儿回去的。故此听得胡福郎说只是请于父去登高赏菊,都只是笑嘻嘻地看着热闹。

  “我自个儿走,我自个儿走!”

  被得很是尴尬,于父只得说道。

  只是已经晚了,李一挝象是背着炮弹箱一般将他背上了马车,小心翼翼地放下,倒十足把他当作了炮弹,生怕放重了便会引爆一般。旁边有知道胡福郎来意地便起了哄:“好个老于,闺女还没嫁出去,女婿便先使唤上了!”

  于织娘原本跟出来的,听得这样说,马上羞红了面皮,转身便躲回了屋中。胡福郎向众人拱手:“借光借光。”

  “先得赏些喜钱才可借光!”又有好事者笑道。

  “好说,若托大伙吉言,好事得谐,喜钱算什么。”胡福郎心中一动,指着李一挝道:“这厮虽是这副模样,在台庄之战中可是亲手斩杀了不少蒙胡的英杰,瞧着我这金马鞭么,这便是他自蒙胡万夫长处夺来的!”

  “果然是少年英雄,织娘好福气。”有妇人羡慕地道。

  于父尴尬万分,胡福郎这番作势,他便是再要反对,只怕也是不易了。

  马车出了城,直接向西南方向地凤凰山中行去,于父因为腿脚不便,只能拄杖慢行,故此已经许久未曾出过门,见得道路都被拓宽,两边也都种上了树,临安城比以前更为干净整洁,不由感叹连连。

  饼得好半晌,于父意识到不对,这去的却不是普通所在,分明是大宋皇家御苑,他吃惊地道:“胡东家,那方向却不是普通百姓能去的,还是改往他处吧。”

  “呵呵,平普通百姓去不得,今不同。”胡福郎笑道:“于老哥你不敢答应,当今圣人知晓了,便要亲自见你,好为他门生爱将做个媒人。”

  “啊?”

  这个消息让于父惊得险些晕了过去,虽然临安百姓见天子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在他腿脚方便的时候,也曾多次在郊礼或者其余重大节日时见过天子,但那是远远地眺望一眼,哪里有这种去与天子面谈地机会。而且天子亲自为人向他求亲,此事说出去,旁人都不会相信!

  考虑到他腿脚不便,这马车直接上得山顶,只是一座矮山,山势也很平缓,马车上去并无问题。当远远望见天子华盖之时,于父死活再不敢坐车,而是在李一挝掺扶下走过去,还隔着老远,他便拜倒在地。

  “免礼免礼,过之,扶于老过来。”一个平和的声音传入他耳中,于父激动得都有些哆嗦了。

  李一挝将于父掺起,来到赵与莒面前,赵与莒端坐着,在他旁边是全氏和赵与芮。于父又要拜倒,却被得了赵与莒示意的李一挝拉住,赵与莒见他须发皆白,便问了一句:“于老高寿?”

  “草民口齿五十。”

  赵与莒微微点头,才五十岁便老成这般模样,想来是为生计所苦。他温声道:“这两年来生计尚好么?”

  “托圣人之福,哪有不好的,往年时分,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一顿,如今每个月都可吃上好几回,若是年节,更是…更是…”说到此处,于父微微哽咽,然后挣脱李一挝,还是拜倒在地:“草民这一拜,是替天下受了天子恩惠的百姓拜的,只望圣天子寿与天齐,这样天下百姓日子便会越来越好!”“寿与天齐…”赵与莒哑然失笑,这个祝词可不怎么对他胃口,他温声道:“挝之,将于老扶起。”

  全太妃在珠帘之后,听得于父夸赞自家儿子,心中大是快,便道:“圣人,今,乃是敬老时节,何不赐这于老一座,也好彰显圣人体恤臣民之意。”

  “是,太妃教训得是。”赵与莒向内侍点了点头,那内侍机灵,早搬了座椅来,于父却不敢坐,百般推辞之后,才将将粘上半个股。

  赵与莒细细问了他一些生计情形,特别是前些时米价疯涨时的情形,待听说他家女儿在继昌隆,故此可以领到按常价发放的米,米价疯涨几无影响后,赵与莒向胡福郎点头道:“四哥思忖果然周全,还要多谢四哥了。”

  胡福郎慌忙起身逊谢,然后笑道:“经那一番事后,想进工厂的人倒是多了起来,如今每都有人去问,何时再招工人。”

  “除了城中之人外,还须在附近乡村招人才是。”赵与莒道。

  过了会儿,赵与莒又问于父道:“前些时贼劫掠上海镇,于老可曾听说过?”

  这可不是于父敢回答地问题,他屏息凝神,大气也不。赵与莒见他一脸紧张模样,笑道:“无妨无妨,朕只是想问,百姓黎庶如何看那些贼,朕将他们徒南洋,百姓又是如何看待。”

  “草民街坊邻里,闻得贼之事,无不切齿痛恨的,听得圣人裁断,无不拍手称快的。”尽管赵与莒解释了,于父还是不敢说。

  “朕登基御宇之后,再想自百姓口中听得两句真话,何其难也。”赵与莒摇头道:“岂有众口一辞之事,想来于老不肯说罢了。”

  又问过一些民间风情,于父口齿渐渐伶俐起来,听得赵与莒兄弟、全氏都是津津有味,他们起自民间,自是知道民生虚实,只是如今这种普通百姓人家的生活,再也与他们无缘了。

目录
返回顶部